中宏网江苏12月29日电 “黄海湿地,鹤舞鹿鸣;多姿盐城,如诗如画。”12月26日,“奔腾‘十四五’沿淮看发展”媒体行活动走进盐城市。近年来,盐城市紧紧围绕淮河出海门户的定位,积极推动沿海与沿淮联动发展,共同开辟区域合作新途径、生态保护新机制和绿色发展新理念。
“湿”意盎然 鹤鸣悠长
12月,又进入冬季的盐城又迎来候鸟归家的高峰期,丹顶鹤、翘鼻麻鸭、琵嘴鸭、豆雁等陆续抵达黄海湿地;麋鹿换上了“冬装”,恣意奔跑留下的蹄痕一直延伸到滩涂深处;与此同时,恣意生长的芦苇就像一支支充满诗情画意的妙笔,醮流淌四溢的冬韵,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美好感受。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记者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了解了丹顶鹤保护、繁育、野化和朱鹮引入、饲养、野化,以及鸟类监测、候鸟迁飞等情况,并与工作人员交流探讨。36年前,驯鹤姑娘徐秀娟用生命守护丹顶鹤,在黄海滩涂留下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10月,美国加州州长纽森一行到访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一只幼年丹顶鹤为外国友人引路,被誉为推动中美两国地方交往的“友好使者”。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保护区已人工孵育了55只幼鹤,孵育数量创新高。自1986年保护区开启人工孵育丹顶鹤以来,已逐步摸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丹顶鹤人工饲养繁殖技术体系,繁殖成活率得以提升。目前,保护区内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数量已达247只。
登上湿地内的观景台,通过高倍望远镜,记者看到了候鸟翔集、恣意觅食的美好画面;在丹顶鹤救护繁育中心,十余只丹顶鹤从笼中飞出,展开洁白的羽翼,在空中盘旋,鹤鸣声绵长。“为什么丹顶鹤会选择来盐城湿地过冬呢?”“因为它们的骨子里就是以此为家,每年不论多远,它们总要回家。”工作人员表示。的确,这悠长的鹤鸣,就是我们最触手可及的自然。
向海图强 绿能涌动
近年来,盐城市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能源保供基地。
记者在盐城市滨海县的滨海港码头看到,一端是波澜壮阔的黄海,一端是巨大的“气墩墩”——LNG(液化天然气)储罐。码头上卸料臂高高矗立,静待LNG船舶的到来。经过卸料臂作业,一船液化天然气将通过管道,从码头传输到岸边不远处的“气墩墩”中。这些液化天然气,最终将通过天然气管网和往来穿梭的槽车输送至各地。
据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徐斌介绍,作为国家级的大项目,“绿能港”落户盐城,是看重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绿能港”除了具有液化天然气接收、储存、外输功能,还集冷能利用、燃气发电、燃气制氢等多功能于一体,是综合性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场站和重要枢纽。目前,一期建成的10座储罐的液化天然气年处理能力可达600万吨,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76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66.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8000万棵,对优化长三角区域内能源结构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向海图强,一幅绿色低碳发展的画卷在江苏沿海徐徐展开。
有闸行洪 淮水安澜
时值冬日,河面虽然已经上冻,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旧如火如荼。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于2022年7月30日开工建设,计划工期约7年,总投资438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淮河洪水出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
记者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先导工程——张家河闸站看到,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场地内车辆穿梭、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闸站位于张家河与淮河入海水道北堤交汇处,设计抽排流量60立方米/秒,为II等大(2)型泵站,目前,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水下工程施工,并且通过水下工程阶段验收,总体进度已完成94%。工程建成后排涝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有力保障滨海县城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张家河闸站这个“世纪工程”的建设工作,盐城市还抽调了技术骨干、名校优生组建了管理团队。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坚决扛起了保淮河安澜的担子。
忆往昔,淮河儿女颠沛流离,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看今朝,百姓安居乐业,人水和谐气象新。盐城,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出海门户,如今已实现从“治淮”到“靓淮”的全新跨越。(许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