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秸秆处理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秸秆得不到合理处置,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一方面,秸秆禁烧年年讲,但秸秆年年烧,集中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秸秆收集后综合利用困难,清洁运输缺乏途径和经济支持,群众观念转变较慢,联合管理操作难。这都导致了秸秆管理面临处理难度大,无处可去的困境。
为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推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发展,近年来,淮安洪泽区大力探索“离田收储”新模式,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风吹稻浪,十里飘香。眼下正值稻谷收割季节,在位于洪泽区三河镇的一处秸秆集中收储点,一吨又一吨的秸秆在这里被打捆装车,运送往当地数十家有需求的企业。通过有效利用,以往遭人嫌弃的秸秆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头好”。
在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种植车间内,一排排高高的铁架子上摆满了一个个雪白透亮的双孢菇。“这些鲜蘑菇长势喜人,而且是无公害的,摘下来就能吃。”该公司总经理曾文正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蘑菇竟是从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中长出来的。
“选择秸秆代替稻草、木屑栽培双孢菇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同时也能保证生长出来的菌类品质与口感。”曾文正说,过去像秸秆这样农作物废弃物,不是一把火烧掉,就是在地里烂掉,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现在,通过引进新技术,使农作物余料变成了食用菌生长所用的“土壤”,不仅如此,种植后所产生的菌糠,还可以再用于生产有机肥和化肥,农业废弃物真正“秸”尽所能后,又回归了大地。
秸秆在实现自身“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打开了与之相关的销售市场。目前,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三次发酵项目已建成投产,对麦秸秆需求量增加到5-7万吨;周边地区的秸秆利用企业盱眙光大、淮安国信、涟水光大、泗阳、宝应等生物质电厂以及扬州永丰余造纸厂、食用菌生产企业、牛羊养殖企业等秸秆需求量不断扩大。在周边市场的带动下,秸秆产业活力旺盛,秸秆离田后的企业选择权增加,一部分秸秆打捆后可直接运往周边利用企业,缩短了储存时间,降低了储存成本;另一部分质量较好的秸秆可以加工后销售给养殖企业、造纸企业,实现订单生产,创造更大的利润。根据秸秆质量不同,每吨可以实现30-200元不等利润空间,为秸秆收储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年夏季,我区小麦种植面积48万亩,实现秸秆离田33万亩,超额完成了既定的离田目标。”洪泽区农村能源服务站杜国防告诉记者,该区通过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镇村落实、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秸秆离田工作机制,有效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五化三提升”,即通过推动秸秆基料化、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实现提升农业种植效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村居集体经济收入。
原标题:秸秆双禁综合利用丨“秸”尽所能变废为宝——洪泽区推进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