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江苏10月10日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渔文化”无疑是这条宽博深邃的大河之中一朵精致美丽的浪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兴化沙沟的古法捕钓“十八帮”形成的“渔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发展和创新,让这朵绚丽多姿的特色文化奇葩大放异彩。
两千多年前,沙沟先民以捕鱼为生
据史志记载,沙沟始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已跨越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沙沟曾是古射阳湖上的一座小渔邨。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渔业祖师--范蠡辞官以后隐居此地,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经》,并传授当地渔民拦簖捕鱼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典故世代流传。
沙沟四面环水,“两湖五荡”环抱,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上捕捞环境,所以渔民世世代代依靠捕鱼为生。起初,渔民们在小河沟、芦苇荡里或用棍棒击鱼、或竭泽而渔。后来,按照先辈流传下来的捕鱼方法,用网、钩、罩、罱、笼、卡、叉、簖等工具到周边的郭正湖、南荡、花粉荡等区域捕捞大量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春夏秋冬从不停歇。他们将捕获的鱼、虾、蟹除家人食用外,还拿到古镇“鱼市口”石板街去交易,兑换一些捕鱼工具和生活必需品。千百年来,渔民们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维持着子孙的繁衍生息,同时也推动了里下河水乡地区捕鱼业的不断进步。
分门别类,形成古法捕钓“十八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渔民们及时运用新材料制作捕鱼工具,发明新的捕鱼方法。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近百种渔具渔法,逐步形成十八种捕钓帮别,俗称“十八帮”,在里下河众多水网地区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渔民们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成群结队地外出到大纵湖、洪泽湖等水域,利用不同渔具捕捞鱼、虾、蟹等多种淡水产品。
在“十八帮”中,“篦篈帮”的渔民春季拉小索(就是粗草绳)捕鱼;夏季张崩钩,以活小鱼为饵专捕黑鱼;秋季张柴钩,以活小鱼为饵捕鳗鱼,用花罩捕获护窝的黑鱼;冬季打篦篈,一般用几条乃至10多条篦篈船,用篦篈在水滩上围成一个大圈儿,渔民们在外围敲打着木板或用竹篙驱赶鱼群,再用花罩在篦篈圈里罩着,可以捕到各种鱼。
诸如“丝网帮”“卡帮”“齿罩帮”“罱帮”“簖帮”“捣叉帮”“鳝鱼帮”“臿网帮”“大钩帮”“虾笼帮”“大网帮”的渔民,分别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渔具;以不同的鱼饵,捕钓不同的鱼种。“旋网帮”的渔民主要以撒网的方式捕捞各种鱼;“老鸦帮”的渔民主要用驯养的鸬鹚下水捕鱼,等等。
文旅融合,弘扬特色“渔文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湖荡被人为开发,渔民的捕捞水域越来越小,一部分渔民也纷纷“洗脚上岸”,从事其他行业。因此,古法捕钓“十八帮”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了保护和传承独特的“渔文化”,21世纪初,沙沟镇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对古法捕钓“十八帮”传统渔具渔法进行挖掘整理。2008年6月,建成国内首家“里下河淡水渔业文化博物馆”,收藏各类渔具120多件,渔民生产生活用具60多件,全面展示特色“渔文化”,让遥远的渔事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2011年,沙沟“渔具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7年秋,组织专门人员到水金村进行座谈走访、深入调研,与老渔民、老帮主面对面交流,捕捉大量信息,通过甄别、整理,最终形成“十八帮”文史资料。2018年4月27日,伴随着满满敬意的“十八帮”开帮仪式,在一声声虔诚的祈祷里,上百名渔民利用各种渔具在河道里捕鱼,重现古法捕钓场景。他们把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也荡漾着里下河人家的每一张餐桌,以“湖鲜鱼肥”的美食美景,让人们乐享舌尖上的幸福!因此,沙沟获评“全国最美渔村”。
近年来,沙沟镇按照“游千年古镇、观湖荡风光、品特色佳肴、留沙沟情怀”的旅游发展定位,构建东游古镇、西看“十八帮”的旅游新格局,突出以“渔民、渔业、渔事、渔情”为重点文化元素,打造一座集参观、旅游、娱乐、研究为一体的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区,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徐卫国 宗婧 姜洪义 图片来源:兴化市沙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