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江苏2月10日电“世间唯说斯文者为先生,而这南京城之气节风骨,信勇义诚,同赴国难,担当民族气节者,岂不为南京先生乎?”这句话源自当红编剧赖继创作的最新小说《南京先生》。出现在文末的这句点睛之笔,被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江苏籍作家徐则臣近日点赞为“以饱满的文学野心,完成了对一座城市的精神考古”。同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的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则称赞小说的巨大价值,“不仅在于它复原了一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更在于它用文学的方式重构了南京的精神图谱。”
《南京先生》何能之有,能得到两位“鲁”“茅”奖大家的一致高度评价?据悉,该小说去年12月最早刊发于《小说月报》的贺岁版,即引发各界关注。目前,小说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并成为了今年1月初北京图书交易会上的重要推荐新书。而它的出版,也为正在全力打造中的IP“南京先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爆款气质的文学载体。
文坛说:小说高价值地展现了南京的精神图谱
小说《南京先生》讲述了新四军战士高云山,在一次伏击日军中决策“失误”,却因此被赋予了一个更加艰巨的秘密任务——接替孪生弟弟高二郎在南京的潜伏身份。“南京先生”高二郎是中共安插在南京军统的重要特工,但在传递关键情报时不幸牺牲。高云山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伪装成“南京先生”,巧妙地周旋在日本人和国民党特务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为背景,生动刻画了隐秘战线上的父子三位主角以及众多无名英雄组成的为民族解放心怀大义、甘愿牺牲的“南京先生”群像。
对于这部小说的出版,文坛众多大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如“鲁”“茅”奖双料得主徐则臣表示:“《南京先生》不仅是一部谍战悬疑小说,更是一首关于忠诚、牺牲与人性救赎的悲壮史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存亡交织在一起,于惊心动魄的谍战叙事中,叩问何谓真正的‘先生’风骨。”同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的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高度评价“先生”二字刻画在南京精神图谱中的广义:“赖继用群像笔法消解了英雄主义的单一性,让新四军鲁川江的热血忠诚、算命先生江胜的江湖智慧、乞丐顾阿四的飞檐绝技等普通人的亮色,共同汇聚起一幅‘南京风骨’的众生相。这些人物不是历史的注脚,而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南京在小说中并非静态的地理坐标,而是承载着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象征空间。玄武湖的初雪、牛首山的佛光、明孝陵的神道、中山陵的沉默、西善桥的善举……这些景观在硝烟中化为沉默的见证者及精神的承载物。在评价中,不少作家对赖继熟稔地将南京的历史、地理、饮食等元素与人文巧妙融合给予了肯定。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文学评论家杨庆祥教授说:“作者以近乎人类学的笔法,将城市肌理与人物命运深度绑定。最具深意的莫过于‘鹤庐饭馆’——这座传承淮扬菜精髓的民间饭馆,既是地下党传递情报的暗哨,亦是日伪高层觥筹交错的舞台。高鹤松以庖厨之艺周旋于敌我之间,刀工与谍战在此形成微妙互喻:切鳝丝的精准,何尝不是对人性幽微的解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则认为:“赖继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谍战嵌入文化的肌理。鹤庐饭馆的淮扬菜,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暗战。尾野沉迷松鼠鱼的酥脆,却不知高鹤松的刀工早已将情报刻入鱼骨;江瞎子的乌木拐杖重若千钧,既是他算命糊口的道具,也是击碎阴谋的武器。这些细节让我想起,文化永远能提供给一个国家、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说:这是写得最用心并受感动的作品
《南京先生》一面世就获得了众多文坛大家的肯定,可见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据悉,80后作家赖继著有长篇小说《暗战》《破晓》《辩护大师》《隐蔽的世界》《反盗墓九组》《AI特侦局》等多部知名作品,其担任编剧的影视作品也多有口碑之作,如《国家利益》《宿敌》《脑海深处》《金钱堡垒》《隐蔽的世界之秋蝉》等。其中,《宿敌》去年11月初在央视八套首播仅一集,便轻松夺得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的冠军宝座。因为观众反响热烈,该剧在12月10日还再次登录央视一套播出。
不过,相比较以上这些作品,赖继近日在为《小说月报》撰写的《南京先生》创作感悟中写道:“这些年我写了很多书稿,也拍出了一些影视作品,有一些小幸运的偶然,但平心而论,《南京先生》是我写得最用心的稿子,甚至一度自己把自己感动。”至于原因,他解释为自己和南京的缘分。
赖继说,创作《南京先生》源于他在2023年携家人往南京一游。这也是他第一次带儿子出行旅游,“可美丽的旅途我并没有美丽的心情,当时我们一家正被人生的无常折腾,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南京之旅,不知是治愈之旅,还是负气之行。我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出游,目的地也是南京。彼时我7岁,父亲跑一趟长车,要从南京接手一辆依维柯客车,然后从南京开回四川,往返路途遥远,我陪在父亲车座旁,夏天驾驶室里的闷热让人心烦。我带儿子去南京的时候,气温却很冷,风刮着脸有些生疼,我们裹着厚厚的衣服,看见玄武湖的花却先开了。两番父子同游,与南京这座城市,真是缘分不浅。”
他表示,正是在旅途中,人在南京的徐姓兄长邀自己写一部书稿,以记录一下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热血。于是,在友人的带领下,他去了南京博物院、牛首山等地,又下到了梅山铁矿的地下深坑采风。同时,在江苏省内多个专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的帮助下,《南京先生》文稿最终得以完成。
赖继所说的徐姓兄长是谁?据悉,他是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徐晓亮。正是在他的一手操盘及“止一堂”的开发下,“南京先生”才从南京西善桥街道的一段历史佳话中嬗变出来(1919年马祖岛北竿乡瘟疫流行,南京江姓郎中不远千里赶赴当地治病救人。之后当地人便以“南京先生”尊称其并世代膜拜。应马祖岛北竿乡民的请求,西善桥梅山村2014年兴建纪念碑亭以纪念“南京先生”的事迹),并通过不断开发的文化载体让“南京先生”的IP逐渐叫响。
推手说:小说是IP“南京先生”的重要节点性成果
“止一堂”是什么来头?据了解,该公司来自成都,南京“止一堂”是其分公司。在“止一堂”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可见实力:“成都止一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中国唯一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获奖作品为核心IP,致力于全体系化文化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专业文化产业公司,且公司已获得近百人茅盾文学奖作家和鲁迅文学奖作家版权代理权。”
那么,“止一堂”为什么会来到南京,又为什么要把“南京先生”作为原创IP进行重点开发呢?事情还得从2021年说起。原来,南京西善桥街道当年出于开发悠久历史文化的需要,以曾在西善桥考古发现的南朝大型砖画“竹林七贤”为诉求,向全国遍邀成熟的文创公司合作开发拳头文创产品。座谈会上,徐晓亮代表“止一堂”力排众议,建议延后和南京没有地域强关联的“竹林七贤”,并提出率先孵化具有极强地标性,且极有可能把区域性IP转化成全国性IP的“南京先生”。他认为,对于拥有深厚文化传统底蕴的西善桥来说,当年传奇中医救人并获赞“南京先生”的故事,浓缩了“西善”的善,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彰显着大爱,以此为IP的核心理念进行文化开发并进行体系化地研发、生产和运营,独具特色也应该前景广阔。
他有理有据的坚持,让时任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徐立和街道相关领导看到了“止一堂”的眼光和实力。随后,独具慧眼的徐立最终拍板了街道和“止一堂”的一系列文化合作。以“南京先生”为品牌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很快陆续推出,如“南京先生”酒水、“善红”正宗古树红茶、草本滋补膏方、团圆月饼、魁星高粽等。它们作为“止一堂”和西善桥街道共同打造的西善桥文旅名片,让“南京先生”的品牌逐渐叫响,系列产品也从南京很快辐射到北京、重庆、浙江甚至拉萨等地。同时,“止一堂”也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的历史人文外延,力求提升“南京先生”的品牌价值。如该公司近期将和中山陵园风景区进行的深度文化合作,就会推出包括IP“南京先生”在内的多元文化产品。
但是,“南京先生”怎可仅止步于文创产品?徐晓亮认为,“南京先生”这四个字的精神内核绝不仅仅只对标于一个有年代感的历史人物,他更应该升华为一种城市性格,一个向世界诉说南京大爱精神的文化符号,毕竟在南京这个地方,从来不缺博爱,也从来不缺“南京先生”。由此,开发“南京先生”的文学价值摆上了议事日程,2023年赖继获邀创作小说也成为了IP“南京先生”在开发中的重要节点性任务。
在《南京先生》创作感悟中,赖继还这样写道:“我从南京回到四川老家时,寒冬依然凛冽,我却得到振作起来的力量,南京的先生们有情有义,在我父子困顿之时给予精神支持,让我得以重拾生活的信心,我撰写了这一部书稿。”据悉,根据其书稿改编的话剧、影视剧作品目前正在筹备中。其中,电视剧计划今年下半年先期投入拍摄。一个有血有肉又更具文化影响力的“南京先生”形象正逐渐变得丰满起来。(图文/ 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