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3日19时11分,《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元电影。这场票房神话的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是“传统文化重构+电影工业+社交传播”三股力量的超级叠加。
传统文化长出年轻“血肉”
创造票房奇迹的,是那个曾经呐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年,5年后,“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这句从《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迸发出的呐喊,打动了许多人。影院里,观众热泪盈眶的那一刻,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完成了史诗级碰撞。
动画电影需要让传统文化长出年轻的“血肉”。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梁天明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血主题,却在内涵上更深化,探讨了“命运”“选择”的主题。自出生便被贴上“魔丸”标签的少年,在与“天道”一次次斗争中,努力寻找自我价值和定位,不仅让观众感动于少年英雄的成长,还映射了当代年轻人对“打破偏见”“自我定义”的渴望。梁天明说,哪吒的成长与救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希望,勇于抗争,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颠覆,还在于其创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影片中,三星堆青铜器化作两只蠢萌的结界兽,他们呆萌迟钝,但是从普通海妖到无量仙翁,“遇到谁都能扛3秒”;石矶娘娘从一座山变成几块小石子,却依然乐观自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元鼎”的崩塌没有依靠哪吒一己之力,而是众生合力重构规则的集体觉醒,这种叙事策略暗合了“破而后立”的哲学传统。
138家动画团队合力打造“万鳞甲”
从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到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元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飞冲天,还得益于堪称“天花板”级别的特效制作。
全片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制作团队坚持“实景化”呈现,于是我们看到了陈塘关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看到了人物细腻生动的表情,甚至是衣服的纹理、毛发的质感。
制作团队将流程拆解成327道工序,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比如,“三界大战”的15分钟长镜头融合了水墨渲染与粒子特效,单帧渲染就要耗时48小时。“混天绫缠绕动力学模拟系统”迭代了46个版本,特效团队甚至开发了“乾坤圈粒子破碎算法”,让每个金属碎片飞溅轨迹都符合空气动力学。
极高的特效水准还离不开中国138家动画团队的“万鳞甲”,影片中,敖光变身的镜头由《白蛇》制作团队负责,土拨鼠的片段镜头由《熊出没》动画团队完成,殷夫人化丹镜头运用了《深海》团队独有的“粒子动画”技术,电影最后的仙妖大战镜头由《凡人修仙传》制作团队打造。参与制作的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团队还专门开发自动化锁链工具,只为呈现陈塘关大战场景“百万条锁链”交错缠绕的壮观场景。
苏州红鲸影视承担全片四分之一的特效制作,该公司负责人张元强告诉记者,银幕上玉虚宝库、星云鱼群等几分钟的镜头,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动画呈现,经历了上百个版本的迭变。常州聚光影视承担了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龙王等众多角色的头发和服装的特效,公司负责人杨建华透露,导演对于细节要求很严苛,即便是配角鹤童的服装造型,从前期测试到最终确定,也调整了20多个版本,历时8个多月才完成。
带火网络爆款素材与衍生产品
不同于以往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早已跳出银幕,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行为艺术。社交平台上,从抖音变装到微博表情包大赛,每一帧画面都可能被年轻人打造成爆款素材。就连微信红包封面也带着哪吒表情包“攻陷”10亿人次对话框,电影热度在社交“滚雪球”中完成了火箭式起飞。
记者探访江苏万达、卢米埃等多家影城获悉,该部电影通过跨界联动推出的爆米花桶、可乐杯、钥匙扣、发箍等衍生品在江苏多地脱销。在泡泡玛特线下店,哪吒系列手办均已售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与对套路化创作的厌倦。”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钟鸣认为,IP光环与特效轰炸已非万能钥匙,人物塑造的深度、叙事节奏的掌控、艺术表达的创新,正成为决定影片生命力的核心要素。(记者 周娴)
原标题:传统文化重构+电影工业+社交传播 三大“法宝”造就“哪吒”百亿票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