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市民在网络上发帖称,2023年“创梦东莞”计划综合补贴,承诺180个工作日办结,结果办结又等待近1年,还未收到补贴资金。有市民对记者表示,其2023年11月提交了创梦补贴申请,当年11月中旬符合申请条件办结,但到了2024年10月25日,她仍未收到补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
一个城市要想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在引才聚才上“制度补血”。人才补贴不仅让年轻人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也让他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善意和温暖。然而,“人才补贴等一年”让制度初衷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
人才补贴的发放需要审慎操作,也离不开相应的程序,需要一定的“过程意识”。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等一等”“放一放”“拖一拖”,而是要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人才补贴等一年”背离了“赏者,其德在及时”的原则,过时而赏,甚至过时不赏,就难以起到正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甚至可以会让青年人才失其所望、疑其所行,使围观者失其所向,惑其所守。
一项饱含制度善意的好政策,却在执行过程中异化为“人才补贴等一年”,这显然背离了引才聚才的初衷,会在无形之中损伤申请人对一座城市的信任与认同。
将青年人真正放在心上,愿意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一个城市才会更有活力、更有未来。更进一步说,只有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才能在城市更有为。让人才补贴尽快惠及申请人,将好事实事做好做实,既需要公共部门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也离不开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力。
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做派。“人才补贴等一年”说到底就是缺乏“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应人才之所需”的同理心和共同体意识,而是被“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等麻木、冷漠的不良社会心态所裹挟。缺乏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人才补贴等一年”无疑损伤了申请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人才补贴发放的效率同样测量着公共服务的成色以及对待人才的态度。只有打破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实现多方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人才补贴等一年,申请到账有点难”等“肠梗阻”现象才会从源头上减少。从细处下功夫,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才能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所需所盼;一个懂得尊重和善待青年人的城市,自然会更有希望。(杨朝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