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成都天气回暖,许多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前往城郊徒步、爬山,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还不时摘些野菜尝尝鲜。记者注意到,社交媒体上,各种“打野”攻略层出不穷,分享着探寻野趣的乐趣。然而,这一行为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因为一些游客在采摘时不加区分,误采了村民的农作物,给村民带来了不必要损失。(4月13日封面新闻)
乡村旅游、“打野”等近年来越来越火。“久居城市的市民喜欢在周末到农村体验一下田园情趣,一些农村人习以为常的“原汁原味”的农村景象,成了城市游客争先恐后打卡的网红打卡点。但到乡村旅游、“打野”,不能逾越文明底线,不能有不文明行为。
如村民种植百元一斤的药材被野蛮“打野”毁坏;偷挖竹笋、偷盗树苗等现象也屡屡发生。如此次报道中,有多位种植户反映,除黄连外,重楼、白芨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也屡遭破坏。有农户初步估算,单是今年春季,部分地块的经济损失已超千元。
类似不文明旅游现象较为常见,且存在多年。比如2021年,四川蒲江发生游客未经允许大面积采挖村民竹笋事件。此前还有游客为了拍照踩坏成片的稻谷……不仅是“打野”,其他还有游客乱扔垃圾、在景区乱涂乱画、乱投喂动物等,还有任性“驴友”把野外探险变成“野外破坏”,文物保护单位、乡村旅游目的地、自然保护区等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都可能成为野蛮“打野”、野蛮旅游、不文明旅游的“受害者”。
“打野”不能“撒野”。游客不能把农村、野外当成可以肆意“撒野”的地方。要遏制不文明旅游、野蛮旅游等乱象,关键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守住法治底线,加大治理力度,比如对游客喜欢“打野”的“网红点”加强巡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制作警示标牌、横幅等,做好警示教育,采取将不文明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对不文明游客采取罚款等措施进行惩罚等。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故意损毁农作物需承担赔偿责任。像一些游客野蛮“打野”破坏村民药材,就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有堵还要有疏。一方面要打击野蛮“打野”等乱象,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规范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化害为利,让游客不再“任性”,让农村既能成为“网红打卡点”,又要让农户利益、农村生态环境等不受损害,让“打野”不再“撒野”,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戴先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