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南京隆重开幕,代省长许昆林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围绕2021年主要工作和成效、2022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客观全面、系统务实的总结部署。振奋人心的“江苏成就”画卷中,“运河元素”频频出现,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运河元素”写入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内容: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好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加快推进苏州“运河十景”、淮安“百里画廊”等重点项目。
淮安
2021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从抢抓战略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重塑城市复兴梦想等维度,系统谋划、启动实施了基本贯联淮安全域的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近日,2022·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开工活动顺利举行,一批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富民惠民于一体的重点项目也在沿线县区同步开工,标志着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淮安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运河之都”是淮安最荣耀的记忆,要围绕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两年出形象”,确保板闸遗址公园开园、中国水工科技馆主体封顶、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建成投用、环洪泽湖公路基本贯通,沿线各区县分别推出1个以上标志性引领性项目,积极创建淮安运河省级旅游度假区,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城市形象品牌。
苏州
典雅的古城、流淌的运河是苏州的两大文化资源,也是苏州的两张亮眼名片。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苏州“运河十景”等项目更是写入了本次省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运河十景之一,宝带桥经历千年,饱经风霜后却依旧静卧在运河之畔,讲述着大运河的苏州故事。为充分挖掘宝带桥与运河的文化内涵,这里打造了44万平方米的宝带桥-澹台湖公园,通过吴地历史的讲述、吴文化风情的展示,将“宝带串月”为核心的运河景观更为生动地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吴中区城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陈一喆介绍,相关部门通过建造仲舒广场、林下栈道等硬件设施,完善景区的相关配套,以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原点,全力做好宝带桥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带建设,多角度挖掘展示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助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
近年来,苏州在统筹运河文化传承的同时,将古城保护更新等方面有机融为一体,突出整体保护理念,演绎不同的精彩。
过去五年,古城有机更新、活化利用步伐加快;古城54个街坊城市设计实现了全覆盖,多个古建老宅保护修缮项目落地实施。其中,位于史家巷的冯桂芬祠(偏厅)修缮项目文物保护工程于近期完成竣工验收。这座建于光绪年间的建筑经过修缮,增补了缺失的木构、门窗,恢复了建筑形制的完整。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主管王昕旸介绍,修缮工作保证所有构件采用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进行修补或更换,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也保护文物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具有价值的文物遗存。
目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7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23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54处、文物登录点1142处。接下来,苏州还将更大力度推进古城保护,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形成更多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成果,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从而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金字招牌。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他们这样说~
推进古城保护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苏州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会场内外,这一话题引起热议。
在江苏省人大代表、民革苏州市委主委,姑苏区、保护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主任朱依东看来,苏州的古城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要思考如何让保护、更新和发展相互融合。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朱依东认为,目前苏州古城在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产业空心化、保护内容机制碎片化的问题,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当中更新显得至关重要。“哪些要绝对保护,哪些可以拆了重来,哪些是可以改的,我们心中自己要有数。在整个过程当中,要能恰如其分地找到一个平衡点”,朱依东说。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87公里,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密布。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周俊建议,要通过大运河将江苏的吴文化、淮扬文化和楚汉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
周俊认为,要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强设计。大运河沿线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需要下大力气在全省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加强相应的产品设计,开发相应的产品,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消费倾向,联合营销、协同攻关、协同推进,向世界展示大运河国家公园的风采。
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美丽华传媒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飞认为,在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过程中,既要加大资金支持,也要加强激活社会力量。“研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资源的利用,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景点’,李云飞说。
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钱振明认为,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江南文化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崇文重教”“尚德务实”等精神特质,是江苏人才辈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这让在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和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等课题中多次建言献策的钱振明产生了共鸣。针对“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他认为,深入挖掘和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推进江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要通过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把江苏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转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新发展优势。”
“苏州古城是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是江南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是个老话题,也是新难题,钱振明表示,传承好、发展好江南文化,必须加强苏州古城保护。
对于苏州古城保护、推动古城走向新现代化,钱振明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改变古城“不动”“不拆”就是古城保护最好方式的传统观念。“古城的结构风貌应该‘不动’,但老宅内的居住密度应当改变。要通过旧宅改造和更新,提高传统民居成套率,促进古城适宜人居,形成古城及其文化的‘活’保护。要通过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新,实现古城的城市功能更新,重塑古城宜居品质。”钱振明说。
同时,钱振明指出,要把“运河十景”作为江南文化传承和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苏州‘运河十景’”建设,钱振明认为古城保护与更新要做足水文章,坚守水城一体、依河而建的苏州古城规划建设发展理念,与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统筹规划、一体化推进。他建议,应进一步丰富“运河十景”内涵,把与运河关系密切的山塘街、阊门、觅渡桥,以及临水的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都囊括在内,加强保护、更新和利用,更好彰显苏州东方水城特性,彰显江南文化的独特风韵。
保护大运河和太湖需兼顾“硬生态”和“软文化”
如何保护大运河、太湖?在今年的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委员有关提案数量众多。梳理发现,兼顾“硬生态”和“软文化”,是很多政协委员提案中的同类项。
保护生态环境,是水系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
民革江苏省委一份集体提案指出,大运河江苏段通航条件好,必须保护大运河水质水系,久久为功。同时,要构建大运河沿线公共水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实施水环境预警预案演练。
在太湖保护方面,江苏省政协委员、河海大学太湖研究中心主任朱伟介绍,太湖面积达到2360平方公里、深度只有2米,是世界少有的超大型浅水湖泊。在“十四五”时期及后续治理工作上,必须算清通量账、在入湖河道严控入湖磷通量;算清底泥帐、科学安排湖内治理行动。
民进江苏省委一份集体提案建议,保护太湖仍必须从源头治理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合理利用税收杠杆,对排污企业、绿色环保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区别对待;建立完善的流域内水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转变水观念,传承人水和谐文化。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宋如亚建议,加块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建立“设计-生产-消费-废弃-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夯实工业循环、农业循环、城市生活循环相融合的发展基础,畅通“来自产品、回到产品”“来自大地、回到大地”资源闭路循环利用体系。
大运河、太湖是“活着”的大运河、太湖。流淌的河湖之中所蕴含的文化,便是那水系“活着”的魂。
民进江苏省委另一份集体提案指出,大运河沿线密布城镇、乡村,这些“运河乡村”因河而生,随之兴衰。建设好运河沿岸的美丽乡村,挽留住乡愁,对助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这份集体提案建议,将古村镇淳朴民风、传统民俗与大运河历史渊源、人文景观相结合,传承保护好运河沿线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水运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对运河沿岸古镇古村进行科学规划和保护,对运河沿岸乡土文物建筑进行研究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基因,打造大运河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修复运河乡村的生态环境“肌底”,让大运河再焕新生。
江苏省政协委员曹源提出了保护大运河“舌尖上”的方案:建议设立大运河餐饮商旅融合平台,注重大运河沿线餐饮文化的文脉传承研究,推动大运河饮食文化非遗元素挖掘、菜品开发,以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让河湖流动起来、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将为河湖带来更多生命力。
以太湖为例,江苏省政协常委韩晓枫建议,通过长三角地区的平台机制,加快构建太湖流域现代水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陈扬:《坚持“四个统一”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典范》
1月21日,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江苏省政协委员陈扬作题为《坚持“四个统一”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典范》的发言。
陈扬在发言中建议,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细化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和滨河生态空间分类管控,严格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要坚持水岸同治,抓好退田还河(湖)、湿地保护、环境整治等工程,严控遗产点周边文化和生态空间占用;坚持江河湖联治,加快实施断头河连通工程,统筹农业灌溉和排水系统建设;坚持上下游共治,研究制定生态补偿、土地保障等政策,持续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重点项目,确保“一河清水向北流”。
陈扬建议,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推动大复兴,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要在整体保护修复上下功夫,处理好旧与新、建与管、产与城的关系,细化名城名镇名村更新方案,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运河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在系统活化利用上做文章,规划建设非遗技艺传承中心,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支持发展“文博游”“古巷游”“民俗游”,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名人事迹和文学作品,依托新媒介展示解读运河文化,打造一批江苏特色运河文化地标。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跨界大融合,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讲好运河故事。
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加快大转型,加快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专项行动;完善“公水、铁水、水水”等多式联运枢纽站场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出台内河集装箱发展扶持政策,引导开辟运河东下太仓、西上武汉、北至连云港的集装箱运输航线;推进智慧船闸、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码头建设,打造智慧运河。
左进:建立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科学基金
“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了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江苏省人大代表、淮阴工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左进今年带来的建议就跟大运河有关,她建议建立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科学基金。
左进介绍,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是大运河国家公园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承载千年文明、漕运历史、水工技艺等主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实体,涉及的历史保护建筑、水工建筑、传统民居、近现代工业遗产等累以万计。
但是,当前,江苏省大运河国家公园的整体建设格局中,建筑文化遗产现实面临保护不全、修复不当、传承不足、利用不够等问题,与科学研究与利用开发不足具有主要关联,比如,水工建筑遗产病害缺乏针对修复技艺,“大运河沿岸的水工建筑普遍面临的负荷过载、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结构性与材料性损害,相关修复研究与方法多基于现代建筑工艺,忽视原真性保护对于传统材料和技艺的要求”左进介绍,漕运人居遗产缺乏科学传承研究,运河文化价值也缺乏深度利用研究。
对此,她建议省级层面设立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基金,以驱动相关科学研究与利用开发。
左进建议,完善文化遗产研究体系建设,建立以乡镇与街道为基础单位,针对辖区内建筑文化遗产实施定期检测,及时向上反映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制止破坏文化遗产行为;鼓励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发机构积极参与,针对各类问题提出科学研究或利用开发的申请。依托专业机构专项管理基金,建立评估与监管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