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运河要闻
  • 运河文脉
  • 重点项目
  • 运河纪事
  • 运河大观
logo 运河要闻
  • 大运河淮安段 >
  • 运河要闻 >
  • 正文

济宁:五运一体,探索弘扬运河文化的任城实践

2022-12-26 17:28:43 来源:中国运河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任城区被誉为“运河之都”。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哺育涵养着这座因河而兴的古老城市。近年来,任城区委、区政府主动打响“行通大运·和合南北”文旅品牌,全面激活运河文化基因,让千年运河文脉浸润百姓美好生活。

  以运河书屋为标志的公共文化服务

  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享誉盛名的“运河书屋”是任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名片。截至2022年12月,全区建成运营运河书屋26处,提供阅读空间10000平方米,阅读坐席800余个,藏书18万册。从2021年1月第一家书屋开办至今,两年间,运河书屋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300余场,参与人数4万余人,茶饮、轻食、文创、讲座等相继入驻运河书屋。运河书屋的建设和运营标准获国家认证。两年间,运河书屋实现了从图书馆分馆到公共文化空间再到现代生活方式的三级跳。一间运河书屋就是一座微型文化生活综合体,图书统借统还,生活休闲打卡,阅读交流互动,文创潮玩采购,想要的文化生活在一间书屋都能找到。目前,全区3处运河书屋被评为“济宁市最美文化公共文化空间”,6处运河书屋被评为全市“最美城市书房”。运河书屋红星中路馆成为我市唯一获得省级“最美城市书房”殊荣的城市书房。

  在一座座“运河书屋”如“雨后春笋”般逐渐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城市新地标的同时,任城区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持续强化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推出“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新模式。全区符合演出资质的团体均可以参与任城区文化惠民演出,社区征求群众意见自主选择演出团队。区文化馆组织专家现场督导每场演出现场,规范团队管理、提升节目品质、强化演出监管,确保将真正高水平的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两年来,共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679场,放映公益电影6374场,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美好。

微信截图_20221226172940.png

济宁市微山县

  以运河记忆为标志的文旅融合发展

  让群众生活更精彩

  运河文化的底蕴根植于充满烟火气的运河两岸。为了让历经沧桑的大运河重新焕发出生机,任城区按照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战略要求,自2021年以来,积极组织策划实施“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塑“百物聚处,舟楫往来”的运河盛景。通过对“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精心布局和建设,大力培育夜间经济业态,形成了融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时尚休闲、文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坚持“公司化经营、景区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打造”的建设运维策略,写好了“增文、聚商、提质”的文章。“运河记忆”项目挖掘释放了运河文旅资源,成为领略运河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网红打卡地、文化新地标,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逾万人,实现了城市发展和运河遗产保护相得益彰。在古运河灯光桨影的不远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正在全力以赴的做着开放的最后冲刺。工行东街、环西北里等网红街区散发着令人难以拒绝的现代生活气息为城市平添了一份色彩。

  以运河非遗为标志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让群众生活更多样

  2022年任城区被省文旅厅列为山东省“非遗在社区”工作5个试点县区之一。这得益于任城区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依托文化“两创”,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区已有39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业代表性项目名录,37人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5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业代表性项目名录,2人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打造形成以运河畔宣阜巷休闲文化步行街为代表的保护性研发基地1处,特色非遗工坊8家,申报重点传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连续7年举办 “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寻味老济宁”活动。开展各类活动5000余场次,受众达15万人次。“非遗+文创”,让非遗的精神形态转化为物质呈现。市级非遗拓印技艺把汉画像石的文化符号提炼升华,做成一件件精美的富涵汉风古韵的器皿、服饰,成为北大、清华、中国美院等高校研学基地。“非遗+旅游”,董氏古兵器博物馆、马氏木业展览馆、汉园、玉堂博物馆……各种饱含非遗文化的场馆串珠成链,连起了一条任城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非遗+文艺”,任城任子协会多年潜心研究世界非遗仲尼古琴,在获得国家第三届非遗文博会“优秀传承人展示奖”后,创作编排古典实景吟诵舞台剧《济宁· 古任城赋》,为运河文旅振兴锦上添花。《任城区文物保护地图册》,为文物划定保护红线,作为全省首创,受到省文旅厅的肯定和批示,并在全省推广。8家非国有博物馆,收集藏品8000多件,具有运河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逐步健全,以现代形态诠释着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价值,让群众更加生动地感受着大运河多样的历史文脉。

微信截图_20221226172951.png

济宁运河航道

  以运河文艺为标志的文化艺术创作

  让群众生活更丰富

  在任城,广大文艺工作者将大运河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讲好任城故事,让大运河更加光彩靓丽,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围绕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大题材开展文艺创作。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百名中国书协会员书写创作毛泽东诗词名篇《沁园春·雪》,举办“看今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家百幅《沁园春·雪》书法作品展”活动,让大家再次感受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服务群众中开展文艺创作。任城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扎根任城沃土汲取“营养”,在广袤的大地上不断拓宽创作之路。区文化馆周月梅深入长沟镇围绕“十里运河·和美长沟”主题,创作了《人勤春早》 《荷塘秋韵》两幅作品在全市第二届“寻找美术符号助力乡村振兴”展览上获奖,其作品《南塘秋》获全省群文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张跃广创作的剪纸作品《中华盛世》 《孔子》 《不忘初心》等作品深入生活、做工精细,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大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提高文化文艺创作水平。区非遗协会开展“大运河非遗南疆行”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剪纸、面塑、团扇等任城优秀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汉文化博物馆利用自身藏品创意打造“汉风高扬·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汉画拓片名家题跋展”赴北京、淮北、上饶等地开展巡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发挥民间院团的积极性,文化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九歌艺术团原创作品山东梆子小戏《心灯》喜获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成为我区文艺创作的最高荣誉。在基层文化战线工作了16年的长沟镇文化站站长高爱国,深入挖掘乡村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收集整理辖区文化、文物资料,编纂的《谈古论今话长沟》《长沟村史话》《运河古镇——长沟坊间故事》全面展示了长沟的历史风貌、民俗风情。这些作品,续写了任城曲乡艺海的千年华章,用艺术创作串联起任城文化的风景线,魅力任城迎来文艺创作的“高光”时刻。

  以运河手造为标志的文旅产业提升

  让民众生活更幸福

  高效率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一直是任城不断努力奋斗和追寻的目标。搭建“运河手造·任城好物”文创产业平台。集“展示窗口、研发平台、集散中心”于一体的“运河手造·任城好物”中心平台涵盖非遗研习、文创市集、手造车间等主要版块,开展演示、展销、体验、直播、路演、沙龙、会议、讲座、贸洽、配送等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手造”文化的实体载体和区域性运营中心。搭建“文化创意·头脑风暴”产业交流平台。以“文化创意·头脑风暴”为主题,积极搭建专家和企业、企业与企业进行相互交流对接的沟通平台。组织开展“任创汇”文化创意头脑风暴系列活动,让专家学者和企业在交汇思想,碰撞火花间,相互启迪,互通有无,达到资源共享,产业互促的目的。搭建“交流推介”平台。连续5年举办山东济宁牡丹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歌舞表演、美食节庆、文创产品展销、非遗传承体验等系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带动消费近500万元。长沟镇“儒商杯”葡萄采摘节、唐口街道乡村翠园不夜村夜游文化节等活动日益成为集文化惠民、产业发展、旅游观光、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一体的旅游节庆品牌。

  运河书屋、运河记忆、运河非遗、运河文艺、运河手造,“五运一体”相得益彰,辉映着任城坚持文化两创、创新任城实践的探索之路,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更多美好、收获了更多幸福,为推动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运河之都”文化品牌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编辑:王智信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为你推荐

重磅推荐

  • 淮安探索创新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机制

阅读排行

  • 大运河畔庆丰收
  • 济宁:五运一体,探索弘扬运河文化的任城实践
  • 运河遗迹|码头三闸
  • 京津冀协同立法共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明年起施行
  • 2022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发布
  • 2022年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常州举行
  • 淮安探索创新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机制
  • 运河三白狮子头
  • 明代国内最大的内河造船厂——清江督造船厂
  • 江苏常州:运河千帆过 诗词似水流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508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