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两个“U型”曲线再次受到关注:营收和净利润向上延展的“U型”曲线得到巩固延续,成本和不良率的“倒U型”曲线进一步确立,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经营质效稳步提升。作为扎根南京本土的银行机构,立足于南京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一大背景,南京银行如何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此,本报记者专访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宁。
问:南京银行提出“责任金融,和谐共赢”的理念,结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如何理解这一企业文化理念?
谢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系统注入了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南京银行努力探索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有效路径,将具体实践要求深植于“责任金融,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理念中,确立了“诚信、稳健、奋斗、尚义”的价值观,引导全体员工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努力构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生态。
作为国有企业和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胸怀国之大者、支持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南京银行逐步培塑形成了“一个品牌、两个支撑、三个核心”的责任文化体系。一个品牌即“责任金融,和谐共赢”的文化品牌;两个支撑是以公司治理和业务治理为支撑,奠定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三个核心是围绕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秉持这样的理念,南京银行立责于心、履责于行,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企业、服务民生普惠中,弘扬金融正能量,做好“五篇大文章”。比如,我们是最早探索科技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发放全省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11年在南京率先成立科技支行。目前,南京银行累计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超6万户,提供近7000亿元资金支持,贷款余额达千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近40%,并助力近500家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切实把金融之责落到“实”处。
问:深耕科技金融领域多年,南京银行对于做好这篇大文章有哪些经验和思考?
谢宁: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体系的承载和体现。这些年的实践中,南京银行从文化、机制、产品、生态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信贷文化的重塑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前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自我革命,大胆破局,评价企业从“基本看过去”转向“主要看未来”,从“基本看财务报表”转向“主要看团队产品”,从“基本看抵押担保”转向“主要看经营订单”,形成了更加注重“创始人品行、团队完整性、技术领先性、产品性价比、经营可持续性”的科技信贷文化,真正抓住企业核心软实力,洞察企业经营发展本质。
明确的战略定位、完善的专营机制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自2011年首家科技支行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将科技金融作为全行战略业务,总行成立科创金融发展委员会,加强科技金融战略谋划和体制机制建设,17家分行均成立了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专营模式全行覆盖,以专营专注锻造专业专长。
产品和模式的持续创新是科技金融发展的核心驱动。我们以企业需求为圆点,一方面,建立了“线上+线下、标准+定制”双轮驱动的信贷产品体系;另一方面,重构银行机构的角色定位和服务生态,从“资金服务的供给方”转变为“资源协同的整合方”。简单来说,就是联动政府、园区、高校、投资机构、各类服务机构,根据科技企业需求,把资源重新排列组合后,再输出综合化服务,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让科技金融从银企“两端共鸣”变为各方“多向奔赴”。我们依托“贷款+外部直投”投贷联动推出的“政银园投”模式,就是科技金融生态圈建设最典型的例子,已在江苏、上海等多地相继落地,成为南京银行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的一张特色名片。
问:金融事业的关键在人,科技金融更需要新型的金融人才队伍支撑,这方面南京银行如何破题?
谢宁:金融事业的关键在人,这点在科技金融业务中更加凸显。科技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加多元的知识结构、更加多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以“做最懂科技语言的银行从业者”为目标,加强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的“优选”和“细培”,注重招引具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遴选一批政治素质高、学科背景优、业务能力强的“优苗”,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打造科技金融人才队伍体系。
我们培养学习型服务团队,帮助客户经理深度了解科创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实现对企业的精准服务。我们打造赋能型行研团队,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源于业务实践,又能够进一步指导业务实践。我们建立高效型审批团队,通过业务前置审批,促使审批人员下沉融入业务场景,更加理解科技企业发展逻辑,全面提高审批效率和能力。我们搭建综合型顾问团队,积极与高校、投资机构等外部智库合作,注入“外脑”力量提升服务水平。此外,我们还组建了“科技金融生态圈党建联盟”,开展“鑫未来”创享沙龙、“鑫伙伴”科技金融企业家研修班等活动,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凝心、聚力、汇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