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淮安1月3日消息(记者 郑楚豫)淮安,和合南北、通济江淮,自古便有“淮水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这里河湖密布,京杭大运河、古淮河等四河穿城而过,洪泽湖、白马湖等五湖镶嵌其内,境内水域面积占到1/4,被誉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丰富的河湖资源滋养着淮安,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饶的物产、优越的环境以及独特的产业发展。此次“奔腾‘十四五’沿淮看发展”调研组来到淮安,感受淮安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的独特魅力。
“近两年我们开始养殖螺,村集体收入大大提升。”洪泽区蒋坝镇头湖村刘主任带记者来到了村里规模养殖的水塘边,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增氧设备。据刘主任介绍,面前的螺塘曾经是一片荒地,如今通过改造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聚宝盆”。蒋坝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小镇曾以“三街六市”“十里听响、五里停舟”而繁荣一时,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蒋坝镇头湖村村民们正在安装增氧装置(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丰富的水系带给淮安的不仅仅是丰饶的物产。站在淮安水上立交枢纽旁,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互不干扰。“下方15孔的入海水道泄水涵洞,设计行洪流量每秒 2270 立方米。”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水情教育中心副主任高莹介绍,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处于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采用“上槽下洞”设计,实现了淮河入海水道行洪和大运河通航互不干扰。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加快建设,“在一期基础上扩挖河道,设计行洪流量也扩大至每秒 7000立方米。”
据了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及后续150项重大工程,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成后可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有效降低100年一遇洪泽湖洪水位,为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改善淮安排涝条件并为航运创造条件。
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对于水乡而言,航道是发展的重要脉搏。淮安位于淮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主干航道的重要交汇点。据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淮安港已利用岸线总长26.3公里,现有港区7个、码头98座、泊位384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90个,综合通过能力达1.1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80万标箱。202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7544万吨,同比增长2.3%;完成集装箱运量47.3万标箱,同比增长52%,水运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位于全省内河第一。
作为国家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淮安抢抓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苏北“物流金三角”,市委、市政府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建设。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淮安从运河经济时代走来,如今已经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节点城市,6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条高铁建成通车,国际机场通航境内外30多个城市,构建了“公铁水空”高效衔接立体交通网,正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