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淮河动态
  • 淮河两岸
  • 淮河视角
  • 淮河文脉
  • 淮河朋友圈
logo
  • 淮河生态经济带>
  • 淮河视角 >
  • 视角 >
  • 正文

融入长三角 奋进复兴梦丨抢抓机遇 激发潜能 跑出新时代的“淮安速度”

2022-12-15 16:11:39 来源:淮安新闻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淮安地处江苏北部,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北部城市,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应当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和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第一个自我认知探索形成的跨省协作都市圈的发展机遇,利用“飞地经济”的制度创新、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跑出“淮安速度”。

  “飞地经济”助力创新,共享南京都市圈科创要素

  “飞地经济”既能为发达地区转型发展提供腹地,又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崛起。以南通为例。为了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南通市政府2018年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达成《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很多企业将智能制造工厂放在南通,将研发与业务放在上海,实现了优势互补。目前,上海80%的高校院所与南通70%的规上制造类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每年两地签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2022年上半年,南通市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319个,其中新增与上海及苏南地区高校院所合作项目280个。

  随着轨道交通的日益通达,淮安与南京、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今年9月,淮安与南京在新一轮的宁淮挂钩合作协议中,提出“共推科技创新”,明确规划建设“宁淮科创走廊”,这对于淮安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共享南京都市圈科创要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借鉴南通与上海的合作模式,淮安可以通过进一步与南京签订科创合作协议、细化科创发展合作规划,以“企业在淮、研发在宁”“制造在淮、人才在宁”的灵活方式创新“飞地”共建机制,充分利用南京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借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创体制,加快推动两地产学研用合作,挖掘淮安企业“真需求”,切实解决企业在研发、科创等方面的困难。

  发挥产业特色与比较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从经济体量和产业基础看,淮安无法媲美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更加难以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但淮安也有着自己的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应当成为淮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对比同样是苏北城市的盐城,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盐城大丰的上海农场就成了上海面积最大的“飞地”。从1968年开始,上海农场先后接纳了10万上海知青,如今的大丰俨然成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盐城成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中唯一一个苏北城市,伴随着2020年时速350公里的盐沪高铁建成通车,盐城大丰更是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气候温润,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农业资源禀赋优异,加上近年来,通过设立江苏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实验室,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也成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唯一食品类博览会,不但孕育了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也培育了“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淮安的优势产业。在淮安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与此同时,伴随着徐盐高铁、连镇高铁的通车,淮安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加便利。因此,借鉴大丰农场的“飞地”模式,淮安也可以将本地农产品品牌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巨大的绿色食品需求相结合,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业要素资源,以“农业飞地+品牌效应”打造“绿色高地”,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利用区位优势,抢抓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先机

  2020年以来,疫情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长三角各个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而当前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放开,各地拼经济、抢订单、拓市场成为主旋律。在出海抢订单的队伍中,浙江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浙江拓市场经贸代表团和超过1万家企业先后赴境外开展经贸活动;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政府也与企业携手,开辟了“空中通道”,为稳定外贸外资保驾护航。淮安作为苏北各城市的衔接点,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西邻宿迁市,区位优势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应当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组织企业组团“出海”,抢抓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先机。

  事实上,为了稳住外贸基本盘、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淮安也在不断出台惠企助企政策,组织符合省级统保平台条件的小微企业投保、续保,组织109家企业参加第131届广交会,助力企业“走出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430份,货值2629万美元,为多家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约270万元。不难看出,近年来淮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但从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相比于其他苏北城市而言仍然较弱,区位优势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短期而言,淮安可以依托淮安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加强政企联合、为企业组团“出海”提供更多支撑与保障,有效地激发当地企业活力、提升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立足长期发展,淮安应当利用市内台资企业集聚的优势和深化淮昆合作的机遇,进一步通过打造台商产业园、台资集聚示范区等方式,承接苏州等地台商企业的产业转移,带动本地产业链优化升级。(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本文系其受本报之邀,专门就淮安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撰写的文章。)

编辑:王智信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为你推荐

重磅推荐

  • 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召开

阅读排行

  • 韩信城:淮安大地上的军事重镇
  • 淮安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突破成势
  • 淮安领导赴淮安区督导检查食品安全和稳产保供工作
  • 淮委对河南省昭平台水库扩容(替代下汤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展技术审查
  • 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开工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引水保灌正当时
  • “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总结动员大会召开
  • 淮安市领导调研重点企业运行情况
  • 江苏淮安:撑起惠农保护伞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 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复审会议在北京召开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598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