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省医保局会同省工信厅、省卫健委、省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召开“国谈药”使用三方沟通座谈会,为医保、医疗和医药三方搭建平台,促进创新药供需双方对接,推进“国谈药”加快临床应用,让老百姓用上更多、更新、更好的“国谈药”。
据统计,江苏“国谈药”销售额已从2020年的近40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6亿元;惠及患者从2020年的360多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300多万人次。政府搭台,推动“国谈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提速贯通,为医药创新撑腰,为临床上新鼓劲,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
本土药企“多点开花”
“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成立短短8年,第一次参加国谈就有两个一类创新药进入新版药品目录。其中,舒沃替尼片是治疗‘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来自无锡的创新药企——迪哲(江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总监江佳毅介绍,该药是这一领域国内唯一获批且可医保报销的药物,填补了近20年的临床空白。
据统计,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大省,江苏相关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居全国第一。一直以来,我省医药企业都以服务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研发与创新,并在不断加大规划、立项和投入力度,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江苏是真金白银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为我们药企营造了公开透明、干净清爽的营商投资环境。”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总裁助理陆长鑫表示。
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加三方沟通座谈会的有17家药企,恒瑞、正大天晴等龙头药企连年在“国谈药”上“榜上有名”,今年也有不少“新面孔”,如迪哲、卓和、泽璟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医院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医保局副局长陈亮介绍,医保、工信、卫健、药监等部门凝聚合力,全链条支持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一组数据就是证明:今年共有38种“全球新”药品新增纳入目录,其中江苏有12种,且均为本土企业,反映出我省医药创新水平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此外,江苏医药经营主体活力在加速迸发,产业区域布局也更加均衡。
洽谈推介“畅通无碍”
医院是创新产品应用的主渠道,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在于进入医院使用。当天下午,省内30家重点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与新进“国谈药”医药企业负责人促膝而坐,深入交流。各大药企都十分重视与大医院面对面沟通机会,派出精兵强将现场洽谈。
“这是我们今年1月新进国谈目录的创新药,专门针对肿瘤患者,你们医院科室实力雄厚,很可能会用得上。”在南京鼓楼医院摊位前,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主动介绍公司新药。
“你们产品前期主要在哪里试用,涉及哪些人群?”“说明书上说,药品改良后不良反应下降了,我们想知道哪些方面下降了。”……南京鼓楼医院现场谈判代表在认真看了产品说明后,发出一串问题。“这些由公司医学部负责人来介绍。”很快,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医学部负责人一一答疑。
“机会难得,今天公司销售、医学、准入3个部门有10个人在现场,对还没有使用我们产品的医院进行针对性推介;对已使用的医院,我们加强沟通和释疑。”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张超说。
带着国谈创新药忙着穿梭于3个会场,一下午顾不上喝一口水的江佳毅表示,这么多医院“大咖”聚集,一定要抓住机会。
“我们是中小企业,做了十几年中成药研发,这是第一次研发出1类新药,也是第一次进入‘国谈药’目录,感觉很振奋。”来自无锡的卓和药业集团副总经理詹鹏盛表示,政府举办三方沟通座谈会,让小企业也有机会与大医院面对面交流推介,让药企对未来充满信心。
部门鼓劲“临床上新”
据悉,江苏医保部门已连续5年对医药企业进行政策辅导。5年来,共计有176个“江苏制造”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占比超1/3,位居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得到及时转化。一系列医保政策的出台,也解除了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国谈药”的后顾之忧,比如健全谈判药“双通道”用药保障机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谈判药供应保障、临床使用的合理需求。
当前,生物医药已成为江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之一。江苏生物医药集群规模效益全国领先,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集群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位居全国第一。今年1—2月集群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1%,实现“开门红”。
“2024年江苏获批创新药13个,居全国第一。”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罗志勤介绍,省工信厅以“免申即享”方式对由江苏注册申请人获得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给予奖励,2024年安排1.66亿元奖励26个创新药械,其中对8个创新药每个奖励1000万元。江苏还对省内临床试验机构为创新药械提供研发服务给予服务金额5%的奖补,2024年奖励23家医疗机构。
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姜仑表示,江苏正建立院内药品配备与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联动机制,自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后,按照临床用药需求,1个月内统筹召开药事会,做到“应配尽配”。对暂时无法纳入本医疗机构供应目录,但临床确有需求的药品,应纳入临时采购范围,建立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周期、及时采购。对暂时无法配备的药品,通过处方流转机制,引导患者至“国谈药”双通道定点药店购买使用。
省药监局副局长姜伟介绍,江苏在全国首批开展优化药品补充申请改革试点,相关审评审批时限由200日缩减至60日,支持企业扩产增效。
此外,江苏还推出一系列推动“国谈药”进院使用的医保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在医保总额预算方面,继续实施“国谈药”前3年预算单列政策——即前3年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预算,第4年按前3年最高一年使用情况纳入总额预算测算基数,在制度上为医院松绑,让医院使用国谈创新药没有后顾之忧。
群众用药“更快更好”
“国谈药”的落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江佳毅介绍,没进医保前,使用该公司研发的两种新药每年治疗费高达40万元,纳入医保目录后,患者个人自付部分只需几万元。
“去年中大医院落地165个‘国谈药’,其中西药157个、中成药8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沈杨表示,去年该院的“国谈药”采购金额达11.89亿元,较好地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部分治疗罕见病的国产药纳入‘国谈药’范畴后,极大缓解了罕见病患者用药问题。”
“未纳入本院的‘国谈药’,我院已实现移动端审批流程,从申请到药房调剂发药,仅需两个小时。”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周晓宇介绍,根据临床治疗需求,该院“国谈药”在供品种有219种,2025年又新增39种。对于“国谈药”,该院还建立药物警戒管理,不断完善不良反应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上报流程。
记者多方采访获悉,我省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定点医疗机构都在自觉承担“国谈药”配备和合理使用的主体责任。从配备品种上看,截至去年底,399个谈判药品中有397个在江苏销售使用。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均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施后1个月内召开专题药事会,并动态调整医院基本用药目录;近5年来,江苏医疗机构销售“国谈药”金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稳定在80%左右,2024年更是达到84%,在全国位居第一方阵。(记者 黄红芳 唐悦)
原标题:透视“国谈药”加速落地背后:江苏为药企搭建直通式“带货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