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这也意味着,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产教融合”至今近十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3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建设培育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通知》,确定江苏省第一批共81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并纳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通知肯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深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主体作用,并创造了较大社会价值。
那么,这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如何以社会(产业、行业、团体)标准进行“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又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特色化教学模式为行业树立标杆,并有效加强企业后备力量储备?中宏网近日联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对部分试点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思考,也希望能通过这些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产教走向更深度的融合”提供借鉴。
中宏网江苏10月19日电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养老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养老行业专业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那么,作为“江苏产教融合型首批试点企业之一”,专注于养老产业并由无锡走向全国的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如城集团”)是如何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入探索,让人才培养成为壮大产业规模的契机,并进一步开发市场需求的呢?
近日,本网记者走进江苏宜兴的“九如大学”,详细了解到该企业近年来在养老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的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探索。
探索:学校教授进企业当员工
九如城亮出产教融合特色“产品”
走进九如大学,给中宏网记者带来最深刻印象的,或许就是该大学的领头人石晓燕了。早年一直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教的她如今是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九如大学执行校长(兼职)。由副教授的身份过度到企业的高管,本身就是一种“教”和“产”的有机融合。
“我常常跟别人开玩笑说,我是产教融合一个非常典型的教育工作者“产品”,今年是我从教第30年,也是我从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第14年。现在回头看一下,从2006年到2012年的时候,我基本上是在学校里边“关着门”进行职业教育,虽然当时也有一些跟企业的合作,但基本上只是局限于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从2012年开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九如城开始合作,从2013年成立成长基金到2014年开始订单培养,再到后来和九如城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这一切在当时都是很具有创新性的做法。”
图源:九如城集团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未来三年要建成100个混合所有制学院。在这利好政策背景下,九如城集团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共同建设江苏经贸?九如老龄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博士担任理事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崔建宁教授担任副理事长,双方共建集涉老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研发、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孙亚是2015年毕业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养老专业学生,几年过去,如今已成为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中心经理。
在九如大学,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的中层管理员工。她介绍,自己得以在公司快速成长,还要归功于这些年九如城集团在产教融合上的一系列探索。
“公司会给我们这些学养老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来补充我们专业知识结构的不足。比如,我们会有院长训练营、先锋训练营、站长训练营等等。这些训练营不仅让我们学习养老服务相关理论知识,也会系统的学习管理知识。除此之外,在公司实践的时候,我们还会参与到护理员、行政、后勤等一线工作岗位中去,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
图源:九如城集团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其中明确强调,更大力度地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而且特别强调要让企业成为主体。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石晓燕作为“站在墙头上看学校和企业的人”,又得以通过专业教育人员的身份带着她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到企业里工作。她笑着说,作为产教融合的一个“产品”,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懂得企业和高校的需求,能够同时以高校和企业甚至是行业的视角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
改革:国内率先创造了四个“联合体”
助推行业“产教”向更深度“融合”
九如城集团起步于2009年,至今已深耕康养行业十多年,是集医、康、养、教、研、旅相融合的养老服务综合运营商。集团目前在2个直辖市,10个省份,48个城市开设康复医院、连锁运营养老机构208家、社区中心860家、拥有员工逾8000人,总床位数超50000张,每年服务居家长者百余万家庭。
企业壮大了,养老行业专业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就迫切地摆在面前。“人才缺失是当时每个企业的最大痛点和堵点,所以在那个时候,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先生他就意识到,要想把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做好,就必须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上去。”石晓燕说道。
据了解,九如大学为解决办学机制、教师资源、数量质量、职业稳定性等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搭建产教融合生态链,运行四个“联合体”,使人才培养从重形式向重成效转变,从知识先行向技能与价值观培育先行转变。
“学校、企业各派一人做副院长,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认知可以深度融合,这是保障我们教学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做法。”石晓燕介绍道。学校专业带头人任九如大学院长兼九如城副总经理。校企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建,成果共享。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申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展课题研究,为PPP办学模式探索奠定基础。
养老服务作为新兴专业,面对专兼职教师严重不足,专任教师实务能力弱,兼职教师执教能力差,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九如大学又创设“双元身份、双兼互聘”的教师发展联合体,解决师资资源“数量缺、实务弱”的问题。
通俗来说,九如大学的教学模式就是“校企混编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员也是九如城集团的员工,九如城集团的员工也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员,双方的老师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专任教师以员工身份参与企业运营与教育培训,企业员工以教师身份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校将教师到企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企业将员工带教职责纳入KPI考核。学校教师实践水平、企业员工执教能力和九如大学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九如大学还创设了“1·(2+3)·1”分阶段培养的“理实融合”教学联合体,力求解决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招生难、技能差”的问题。
“1·(2+3)·1”人才培养模式,图源:九如城集团
石晓燕介绍:“第一学年,学生是在学校完成一些基本的理论教学和规定动作,第二个学年的时候我们有两个“2+3”模式,就是每个学期在学校进行2个月理论教学,到企业进行3个月的在岗实践。经历过第二学年的学习之后,到第三学年就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三年工学交替、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相互融合,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养老服务最核心的职业素养是价值观,只有价值观坚定,才能扎根于养老服务业。为此,九如大学创设了“情境化、体验式、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联合体,解决涉老人才培养在职业稳定性上“认同低、流失高”的问题。
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生活起居的照顾,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需要更多关注,甚至高于日常生活起居的要求。
未来养老服务业需要作出哪些改变?九如城(宜城)康养中心院长王燕萍说出了自己的期望:“目前我们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年龄层是比较高的,学历相对来讲又是比较低的,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年轻一代加入进来,来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出来以后,学生就可以在学校里面专注理论知识,然后到我们院里进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这样就可以快速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让他们踏上社会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养老行业,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据悉,目前,九如城集团正在启动“暖阳计划”,一方面把学校里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优秀教师带进企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把企业里的优秀员工带到学校里去,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形成一个师资库。“九如大学的使命是让教育温暖生命,在我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温暖每个人的生命,作为我们来说,更应该忠于我们的使命。将来我们可以要求或者教育我们的孩子,把更多的爱与温暖传递给老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缕阳光,把我们的爱温暖传递给青年学子,这样,他们才能有不竭的动力,把这种爱与温暖传递到需要护理的老人以及整个康养行业中。”石晓燕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