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江苏2月25日电 雨后初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路街道三朱村的农家书屋里弥漫着泥土芬芳与翰墨清香。木纹书架上,12000余册书籍如智慧阶梯次第延伸,37台电子阅览设备闪烁着现代文明的光芒。童声琅琅处,一群“红领巾”或伏案疾书,或屏前探秘,勾勒出一幅书香浸润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万卷藏书筑起乡村文化灯塔
这座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殊荣的文化殿堂,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文明。管理员李清成轻抚书架介绍:“我们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就像文化毛细血管连接着知识主动脉。”从《畜禽养殖技术》到《民法典解读》,从少儿绘本到红色经典,这座知识粮仓精准对接着村民需求,日均接待量逾百人次。
“十点半课堂”托起未来希望
晨光微曦时,“十点半课堂”已迎来第一批小学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尹玉群执笔示范,二十余双稚嫩小手悬腕运笔,在横竖撇捺间传承文化基因。“这里既是安全岛,更是育苗圃。”李清成指着墙上的课程表说,经典诵读、编程启蒙等特色课程,让留守儿童的笑声驱散了往日的孤寂。五年级学生李航泽展示着读书笔记:“周末这里比游乐场还热闹!”
红色基因激活乡风文明新动能
当暮色染红窗棂,书屋里又响起铿锵誓言。老党员朱大爷的“红色故事会”总能让年轻党员热泪盈眶,村民自编自演的“乡风文明三句半”引得满堂喝彩。书屋西侧的“致富经”专架上,《特色种植100问》等书籍被翻得卷了边,村民李树怀正全神贯注地翻阅关于葡萄栽培技术的书籍。他时而停下阅读,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抽出笔来,认真地记录着关键的知识点;时而又因某些复杂的栽培技巧而眉头紧锁,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以前麻将声不断,现在讨论的都是种养技术。”村书记张建瑞感慨道。
知识甘泉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长江路街道宣传文化工作者小吴望着络绎不绝的村民说:“11个农家书屋如同文化火种,正点燃10万册典籍中的智慧能量。”数据显示,书屋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特色种植户24家,调解家庭矛盾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江苏五星农家书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如今,三朱村的书香故事仍在续写:如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成为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加油站”“蓄电池”,“田间课堂”把农技培训送到地头,数字阅读平台让知识流动无界限。这方文化沃土,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乡村肌理,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图文 胡业石 张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