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这也意味着,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产教融合”至今近十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3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建设培育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通知》,确定江苏省第一批共81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并纳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通知肯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深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主体作用,并创造了较大社会价值。
那么,这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如何以社会(产业、行业、团体)标准进行“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又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特色化教学模式为行业树立标杆,并有效加强企业后备力量储备?中宏网近日联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对部分试点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思考,也希望能通过这些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产教走向更深度的融合”提供借鉴。
中宏网江苏9月21日电(记者 孔巍)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的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威股份”)是记者本次走访的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第一家。光听“机床”的名字,你也许认为它和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我们家用的空调、冰箱、微波炉等等诸多家用电器,凡涉及到板材加工,多多少少都有亚威股份的功劳,甚至给华为等手机厂商供货的京东方,其使用的设备就是由亚威股份的子公司提供……从过去“造机床的”到现在“集激光、行业机器人、软件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企业”,年销量排到国内行业第三,其不断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源源不断的补充。近日记者走进亚威股份,深入了解了该公司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及思考。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
“机床厂”引来不少人才
走进亚威股份的厂区,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宽阔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在走向生产车间的道路上,几只丰腴的鸽子正“霸道”地在厂房边的草地上觅食……这一切,都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家“机床厂”。
当走进其中的一个成型车间,干净整洁的地面、舒适的温度、人车分流的道路都让人吃惊。车间入口处的数字化制造平台上实时显示各个班组的工作状态,达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调整,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都是现代化工厂,环境、生活各方面条件都提上来了,近400亩的厂区绿化率达到10%,车间去年还配上了空调。生产环境的改善,让工人对工厂的好感度进一步提升。”亚威股份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俊伟自豪地说道。
在车间的一角,记者看到荣誉栏上还设有荣誉员工榜,其中一篇图文并茂的《记生产加工中心拜师仪式》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这正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一个缩影,该教学模式是针对企业新员工展开的技能结对培训,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教师+师傅=培训师”的模式,教师和师傅相互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据刘俊伟介绍,企业的老员工在新型学徒制的影响下,已不再仅仅是一名普通员工,与职业院校的接触,让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了新的感悟。
2018年6月初,亚威股份和江都技工学校联合申报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并获得审批,随后亚威股份与学校组成培训工作组,对20名新徒工联合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理论一体培训。最终,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核,所有参训人员均顺利取得中级工证书,合格率达100%。
“我们新型学徒制培训采用的是‘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教师+师傅=培训师’的模式,教师和师傅之间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互为补充,既解决了师傅理论知识不全面的问题,又解决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刘俊伟说道。
此外,亚威股份还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开班时,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会签订三方协议,学生进入学校第一天起既是学校学生、也是公司实习员工,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并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全面参与教材编制、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加速学生技能成长,保证学生一毕业就能够迅速胜任岗位工作。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陶涛将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形象地分解为“1+0.5+1+0.5”4个阶段,他解释,第一个“1”学生是在学校学习基本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知识;第一个“0.5”到企业学习一些企业文化,并跟着师傅后面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第二个“1”是学生“回炉”的过程,对之前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目的性地学习;第二个“0.5”学生再次到企业一线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
张文龙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现代学徒制班一名2019级的学生,是从四川报考来到千里之外的扬州的。“原本对产教融合是不太了解的,后来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个词,就专门去查了一下,觉得很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所以就来了,家人也都很支持。”
过去的2个月时间里,张文龙一直在亚威股份进行学习实践,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他还有更明确的规划:“接下来我想去一些其他班组更多的了解整台机器的组装以及拆分过程,最终还是想要接触工业机器人。”
据了解,自产教融合概念提出之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来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推动了产业学院的建设。目前,该学院已与三菱电机、晶澳太阳能等共建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这样学生毕业后,他所掌握的技能、职业素养都能够让企业满意,这样在将来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另外,学生经过企业“师傅”的引导,会对今后的职业规划与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了解。”陶涛说道。
消除沟通“壁垒”
“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在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经常因为自身需要而成为合作的主动发起方,而企业常常是被追求的合作方,一般开展的“订单培养”“合作办班”“定向培训”“企业冠名班”等教学模式,对接的常是某个企业,其教学标准也多囿于企业要求。
但产教融合本质是生产和教育培训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这也就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消除了校企之间沟通的壁垒。
对于企业来说,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人才综合实力、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跟很多的院校达成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等,都是一种“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实践时产生的疑问回到学校跟老师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除此以外,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企业工作时,也会切实到感受到他们的企业文化,经过与企业人士的多方位接触之后,学生在毕业后会愿意留下来,对于整个行业的认知以及职业的规划才会更加清晰。”刘俊伟说道。
记者获悉,每年亚威股份在无偿接受学校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的同时,也会邀请合作院校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员工内部培训教材的编制及培训授课工作。在平时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学校的老师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并能够将其编入课本中、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从知识教学层面上来说,学校老师与企业员工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的过程,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学校的老师、科研骨干、高层次人才、博士都可以通过这么一个契机,到企业进行一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项目的合作,从而提升他们的技术服务能力。同时学校老师在平时交流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些火花,在技术上有一些交流,能够让老师给企业进行一个技术答疑,甚至可以将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效益转化,从而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陶涛表示。
产教进一步融合
离不开社会看法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说,“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全球孕育兴起,加快发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量培养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各国应对产业未来发展挑战的重要策略。”
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面对时代的诉求,职业教育应顺势对接产业向上攀升。“一方面,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始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陶涛表示,相比而言,后者在办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上有更强烈的动力。
“只有眼睛保持向下,才能带动技术人才培养向上攀升。”亚威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制造企业在转型发展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人才方面问题,显现高校人才培养上的一大缺口。从供给结构来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存在缺口,既懂理论又能动手、能在现场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一线工程师更是奇缺。学生在掌握娴熟的操作或服务本领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参与解决现场复杂技术问题和现场创新工作,还能承担现场管理工作。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办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就是要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原有的理论培养目标要谋划创新提升。要将读书的人和做工的人两者结合,学校培养的人才是要在掌握“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同时,着力掌握“如何做得更好”。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为专科及以下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更无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吸引力和发展模式,真正改善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环境。”陶涛表示。
对此,刘俊伟表示认同:“以前我们厂区有一个资深技术工,已经是班组长了,个人技能非常优秀。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说要调岗去做收入低一大截的质检方面的工作,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他儿子要结婚,但女方家嫌弃他是个‘工人’,不是‘管理层’……”虽然这个例子较为极端,但不难看出,当下还是有不少人对蓝领技术工人存在片面的看法。
有专家表示,社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技术人才。让后代的青年人认可职业教育、认可蓝领的身份,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更需要思想层面的转变,“产教走向更深度的融合”势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