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江苏5月9日电 凝望人类版图,河流哺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河流对人类的影响比太阳更直接。恒河滋润古印度,尼罗河灌溉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哺育古巴比伦,黄河养育了古中国。
河流浇灌农业,滋养子民,沟通地理,带来文明与富庶。
千里烟波,帆樯往来。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全长1794公里(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中国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大地东西南北,实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河流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发展与繁荣,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极具促进、提升、光大、强化之功。
清口枢纽,横跨里运河、中运河、黄河故道、淮北盐河、洪泽湖区(含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等7条引河、窑河等),为黄、淮、运河交汇处,结构复杂。从明万历六年(1578)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前,一直是大运河沿线工程设施最多、国家投入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具有蓄清、刷黄、济运、保航的重要作用。
清口作为古淮、泗水交汇处,在人类交通的启蒙时代,于天然航道的框架中就是交通枢纽、咽喉要地。古淮河由河南、安徽东来,经盱眙,穿洪泽,来淮阴;古泗水由山东、徐州、宿迁南下,分为两条支流入淮阴,与古淮河交汇。两水交汇后由清口东出入海,舟船可南下吴越,北上齐燕,西入中原。
清口处于大运河黄金节点,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是南接淮河、长江、钱塘江,北连黄河、海河的重要孔道,是运河上的重要转轴、漕运盐运的咽喉,为沟通中国南北方与东西部水道的重要枢纽,更是军事战略重镇、经济繁盛之地、人才荟萃之处、文化昌盛之区。
明清时,清口为国家治运中心,有“清口通则全运河通、全运河通则国运无虞”之说。“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清口水系治理的复杂性使之成为国家治运中心。
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六个大字,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宫中大柱上,以夙夜轸念。
大运河是国家的生命线,清口枢纽则是生命线上的心脏。
大运河纵贯南北,却非一帆风顺。
河道航线历经重重挑战,步步维艰,远比想象复杂。由于水位落差,黄河高于淮河,淮河又高于运河,造成三河对峙,互相侵扰,屡治屡毁,陷入越治越难的怪圈。
而在众多河流中,以黄河带来的危害对运河侵害最大。
宋金对峙期间,淮河流域屡遭战乱,淮河因乱失治,水系失调。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疯狂南侵,清碧流淌的河道被黄河浊浪侵占,尾闾堵塞,四处横流。据史料记载,黄河夺淮以前,淮河流域较大的自然灾害约18年一次,黄河夺淮期间变成4年一次,淮河流域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大灾窝。
从1194年至1855年,黄河开始长达661年的夺淮历史。明清两百多年间,平均每两年发一次大水,三年一次大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在江淮文明史上,洪水始终是最大的忧患。黄河决溢,多次侵入淮泗。自明中叶以来,“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
1855年前后黄淮运交汇图
“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黄河侵泗、夺淮,清口成为国家治水关键和管理中心,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均占有不可忽略的战略地位,一直是大运河沿线工程设施最多、遗产分布最广、国家投入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具有蓄清、刷黄、济运、保航的作用,成为整个大运河水系中的重要枢纽和要津关口。
清口——淮阴古泗水入淮之口,此地景象非凡。
古泗水,在唐代以后于今淮阴三岔分成两支入淮:北侧为主流大清河,入淮口称大清河口或大清口;南侧为支流小清河,入淮口称小清河口或小清口。明嘉靖初年,大清口淤浅,黄河主流出小清口,为黄淮交汇处。明清时,清口地区包括黄淮交汇口、洪泽湖引河口、南运口(清江浦口)、北运口(中河口)在内的水域,是大运河航道中地理格局最为复杂的河道之一。
清口枢纽是大运河的“咽喉要道”。
明清两代,为解决大运河会淮穿黄难题,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清口枢纽应运而生,“蓄清、刷黄、保漕、济运”,反映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持续维护运行了4个多世纪。
清口枢纽,位于淮阴区临近洪泽湖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针对黄河泥沙、御敌黄河倒灌、济运通航、防洪保堤保运等难题,修筑了一系列水工建筑物,形成清口枢纽复杂的水利工程,包含了河道、堤防、闸、坝、堰、墩等水工设施,完整地体现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工程意图,是大运河全程最为复杂、最具科技价值的主要节点,是古代世界治理多沙河流最高技术水平的代表,是人类水运水利的杰出范例。
清口枢纽,历经了时光考验与岁月转圜。
由明嘉靖、万历年间初见雏形,到清康熙、乾隆年间日臻成熟,再到清嘉庆、道光年间由盛转衰,至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结束了黄河夺淮七百年历史,清口水利枢纽不负历史使命。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
运河北上,淮河西来,黄河南下,三河交汇于清口。
清口成为三千里运河线上的咽喉要津,三条长河,如巨龙一般,汇聚清口,搅起惊天巨澜,危漩状若釜沸,令行舟者惊心动魄,仿若进入吞没漕船盐舟的虎口。
清口枢纽,举世瞩目。治河之工,当居首功。
每年成千上万艘漕船需安然渡过黄淮交汇处,穿越险关,考验着历代治水人。先辈们以惊世的治水智慧,凝成巧夺天工的技艺,闪烁着领先世界、辉耀天下的光芒。
清口水利枢纽,由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是大运河上运行时间最长、结构设计最复杂的工程,由四部分组成:自东而来的里运河、依托洪泽湖的引淮工程、抵御黄河的御黄体系、渡过黄河之后的中运河。
清道光十八年河口图。
古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古今位置示意图。有歌曰:黄河夺淮得清口。六百年,水难休。两朝明清,汪洋十几州。淮扬二府不碰头,高家堰,君王愁。南船北马轻转轴。漕运兴,在枢纽。
清口枢纽,错综复杂。黄、淮、运,三条河道,黄强于淮,淮强于运。所有技术难点,首当其冲皆集中于黄河,抗黄、强淮、保运,至为关键。
于是,先辈们以睿智治水,以技巧破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超级战场”——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在世界治河史和航运史上绝无仅有。
——束窄河道,束水攻沙。黄河素有“一碗泥水半碗沙”之说,所带泥沙倒灌淮河、运河,淤塞河道,导致运道不通。为防黄河倒灌、泥沙淤积,明代采取“束水攻沙”之策,针对徐州至淮阴的黄河河道,束窄河道,以提高河水流速,从而对泥沙进行冲刷,以绝河沙淤积堵塞航道。
——引淮济运,蓄清刷黄。采取“三分济运,七分刷黄”的措施,不断加高加固高家堰(洪泽湖大堤),将西来淮水储积在洪泽湖内,使湖水水位抬高,超过黄河水位,利用淮河与洪泽湖的积水力量,猛烈冲刷清口和三河交汇处黄河淤沙,打通要道,以保运口畅通。
——北移黄口,远离运河。在黄河南岸竖起多座“挑溜木龙”(以巨木排成龙,在迎水面竖立密排,挡溜防冲,木龙后填石堆土,起到抵戗固堤的作用),将黄河走向逼移至东北方向,减轻对运河的冲击力;加上修建缕堤、月堤、遥堤、格堤等御黄、滞黄堤防建设,将黄河携来的大量泥沙滞积在缕堤与遥堤间,使黄河河槽更加稳固。
——开凿中河,避开黄河。明末清初,漕船自清口驶出后,需继续在黄河上逆流上行90公里,至徐州一带才重新进入人工河道。这一段行船速度慢,需要人在岸上拉纤,险滩不断,经常船沉人亡。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在黄河北岸开凿出一条平行于黄河人工运道,因位于遥堤与缕堤之间,故名“中河”。漕船出清口后直入中河,避开黄河之险,继续北上。
——减水大坝,抬运保漕。里运河与黄河、淮河间存有高差。运河比黄淮两河都低,如何将运河与黄淮河处于同一水平线,即能避免倒灌,至为重要。一座座减水坝、分水坝、滚水坝、束清坝、御黄坝出现在运河、黄河上,修筑的闸坝,像一只巨手抬升了运河水位,使漕船与黄河处于同一水平面,“悬河”“悬湖”近在咫尺,却无法再以高水位冲击运道,威胁里下河地区的安全。
清乾隆十五年清口形势图。清口枢纽建立起一系列堤坝,锁扼洪流,控制水位,成为抵挡黄水的中流砥柱。
历经近五百年光景,人与水不断搏击,不断较量,寻求安澜之策,清口枢纽成为大运河上持续时间最久、设计最复杂的工程。
清口至洪泽湖一线,麇集一系列水利设施:建闸(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双金闸)、筑坝(束清东西二坝、御黄东西二坝、顺黄坝、箝口坝)、修堤(束清堤、撑堤)、垒堰(高家堰、拦堰)、疏运口(北运口、南运口)、开运道(中运河、里运河)等。清口枢纽中河道与各种设施错综复杂,内在关联非常紧密,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治水“头号工程”。
淮阴马头镇双闸村,有一座双金门大闸。
双金闸
此闸每孔宽一丈八尺(6米),双门总宽三丈六尺(12米),是大运河泄水史迹之一。双金闸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用于分泄黄水,可使清口黄河水位下降一二尺,便于漕船渡黄河。后人开通中河,用作泄中河之水。此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大河之上,一艘艘漕船扬帆驶来。
只见清口枢纽,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奔流而来的黄河被束窄河道,冲天巨浪冲刷泥沙,向东奔向大海;一排排“挑溜木龙”擎天而立,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汹涌黄水;一条条高耸的堤防像日月经天般规画整齐,耸立河畔;一道道闸坝横亘大河,铸成坚强堡垒,呵护运河,保漕畅通;一块块青石加固河岸,垒叠镶嵌,筑成钢铁长城。
作为中国大运河最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的清口枢纽,它完善的工程体系,集中了中国传统水利中的主要水(河)工建筑和结构形式,并将工程管理与运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工程整体性、完整性尤为突出,是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之一。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遗产区面积3979公顷,缓冲区面积6289公顷。清口枢纽作为大运河淮安段重要遗产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要素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
淮水安,天下安。
在大运河航运史上,淮阴清口枢纽工程以地位独特、设计复杂、技术先进、智慧高超而闻名于世,经历代能工巧匠锐意创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体现了以水利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历代治水能工巧匠,筑堤束水,蓄清刷黄,引水通漕,以畅运道。四百多年来,黄、淮、运三河交错的清口水利枢纽,以磅礴之美、伟岸之坚、精睿之妙、天工智慧,治水兴邦,造福后代,泽被千秋。这组由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运河大型水利枢纽,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
以清口枢纽为中心的大运河淮安段是京杭大运河的精华地段之一,在49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53处各种类型文化遗产,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被誉为“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延皓语)。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作为一项重要的遗产区被列入名录,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生命力。(图文:淮阴区大运河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