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街是个老地名,在清江浦闸口境内,原处轮埠路中部。很早就听外公(生于1908年)说过:石桥街,1949年前是一个比较热闹、生活气息和商业味均浓的地方。老家门前那一条从西到东、到了糖果厂围墙就断头的半截路,就是当年石桥街的其中一段。石桥街曾是一条三四里长的长街,东到油库(今清隆桥)西至禽兔厂东(今越秀桥东),与桥南街(禽兔厂身底以西,老城隍庙街遗址)、厂前街(日化厂到老粮店)相连,紧挨着里运河南堤,都是运河漕运兴起的古老街道。明清时,这一带以米行居多。石桥街名,缘于里运河东南(原罐头厂大门北)一座几块石板铺成桥面的石桥(文渠沟东起源)而得名,从古沿用到今。新中国建立后,这里的第一任街长叫阮金荣。
随着漕运改海运,运河两岸繁盛的米行生意一落千丈,石桥街也变得冷清了下来。失去了大市场与郊区接壤的石桥人,为了糊口,便做起了单一的小买卖:油条、辣汤、面条、炕饼、磨坊、粮店、茶炉灶等;外公开办的日杂百货店算是大生意。大部分人家并不富裕,住的只有地基一截是砖的草屋。但那一条望不到头的街面上,街坊邻里从早到晚摆摊售卖,人来人往,生活的烟火气浓郁。民国时期,石桥便以“挑8根系子的”(即前后系4根绳子挑担子的)闻名清江浦,走街串巷吆喝卖辣汤、绿豆圆、豆腐脑、糖粥的,收废品和卖菜的,都是从石桥过来的。
靠祖传手艺养家的石桥人,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大都带着手艺进了国营饮食服务公司,成了大饭店的主打生意。如“丁老饭店”当年生意红火,就是孙老爹带去的祖传辣汤打出来的招牌。海带、干丝、面筋、粉丝四种食材,几十年经久不变。还有石桥饭店的“玉龙烧饼”,大闸口人一早跑来,一买就是一篮子,叉酥芝麻烧饼,层数多、有劲道、吃起来薄脆酥香,尤受食客欢迎。那时候想吃到他们的辣汤、烧饼,都得排队。我外公自然是进了清江市糖烟酒公司。由他负责经营的那一爿国营糖烟酒百货店,就在老家南面二三里远的郊区,外公和另一年龄相仿的员工,到了退休年龄因没有人来接班,一直干到国有体制改革、糖烟酒公司民营化,80来岁了才“退休”。
石桥街,在1958年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迁。当年兴建工厂,从大闸口向东沿河岸老街,建起了日用化工厂、百货站仓库、肉联厂(后禽兔厂)、酱醋厂、糖果厂、石油二级站、内衣厂、造纸厂等。石桥街因工厂密集,街上大多人家被工厂占去,人员被安置到石桥新村、红旗新村和大路新村生活。一夜之间,这些人家从糠箩跳进了米箩,全住上了砖墙瓦房。剩下的街道以糖果厂为界,分为石桥东街和石桥西街,我老家隔在糖果厂、酱醋厂之间,归为西街。原来坑洼不平、泥泞的那条河堤路(轮埠路),随后被平整扩建成五六米宽的石子路。前所未有的人气,也让运河两岸的居民看到了商机,仅石桥一段的运河上就催生出四个摆渡,中间两个是石桥人经营的,他们为两岸的上班族撑起了一条水上便利之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清隆桥的建起,摆渡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