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淮河动态
  • 淮河两岸
  • 淮河视角
  • 淮河文脉
  • 淮河朋友圈
logo
  • 淮河生态经济带>
  • 淮河文脉 >
  • 正文

韩信城:淮安大地上的军事重镇

2022-12-27 10:08:44 来源:淮安新闻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02212271672102638520_0.jpg

  众多周知,淮安是淮阴侯韩信故里。但少有人知的是,这里曾经有座“韩信城”。

  走进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街道先锋村,可以找到两块写有“韩信城遗址”的石碑,碑上记载韩信城遗址于1987年9月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原韩城中学负责人高方清回忆,解放初“韩信城”的土城墙还很雄伟,蜿蜒曲折,长达2里。后来城墙被削平,在其顶部新建了小学、中学、生产队大队部等。后因开路需要,将原城墙挖断,据说出土了不少圆形的水杉木桩,还有一些城墙砖块,至今仍留存在一些当地百姓家中。再后来,城墙进一步被削平,只剩下如今的遗址模样。

202212271672102638961_0.jpg

韩信城遗址

  韩信城何时“诞生”?古籍《太平寰宇记》记载韩信“受封为侯,因筑此城”,似乎韩信城筑于汉代,即韩信当年屯兵时所筑,现存的其他史料也不外乎这种说法,然而近年来最新的考古研究却发现,韩信城并非汉代所建。据专家介绍,韩信城遗址现仅存南边城垣一段,高约4米,宽4.5米,长约500米,大部分城垣在20世纪60年代后,因平整土地和砖窑取土被大肆毁夷。原有城垣分外城垣与内隔城二道,外城垣呈矩尺形,分东城垣与南城垣两段,东城垣长500米,南城垣长约1000米,方位北偏东70度。内隔城与南城垣平行对峙,相距200米,东西总长约1000米。考古人员见到的内隔城已是一块块水塘,但塘崖沟面残存的城基夯土层依稀可辨,土层中亦夹杂着不少唐、宋瓷片。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心地带的谷庄一农户的鸡圈里,发现了数十块带有铭文的城砖,砖一般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5厘米,所见字样有“高邮城砖”“转运司城砖”“窑户孙七”等。据村里的张学荣老人称,这些砖是他在“农业学大寨”开挖鱼塘时,从内隔城底下挖出来的。而在小闸村祁佩利家的院墙下,也发现同样形制的宋代城砖,砖上铭文为“淮东运司”。结合其他新发现的证据,考古人员认定,内城垣应为宋代所建。

  考古资料显示,韩信城不仅是宋元时期的军事重镇,在北宋时期还是淮东漕河的转运要津,与里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淮东即淮水之东,淮扬一带之地皆为淮东,宋时置淮东路。“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淮水滚滚流。”北宋时期,漕运进入极盛。当时主持天下漕务的发运司,在地方设转运使和副使,淮南运使的官署就设在今淮安市淮安区。《宋史·乔维岳传》记载:“太平兴国中,为淮南转运副使,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多惧覆溺。维岳规划开古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这条古沙河应该是清江浦最原始的古河道。此时,韩信城已成为这段漕河的转运枢纽,俗称的内隔城可能就是当时存放漕运物资的仓储设施。

素材源:王智信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为你推荐

重磅推荐

  • 宏·观淮河生态经济带第52期 | 探淮河发展新径 启生态经济新程

阅读排行

  • 宏·观淮河生态经济带第48期 | 创优营商好环境 释放淮安“新活力”
  • 淮河流域重要规划编制取得新突破
  • 人民治水 淮河印迹|佛子岭水库
  • 安徽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 中国·淮安第四届淮河华商大会“创业中华·侨聚清江浦” 暨食品产业推介、科技项目签约大会举行
  • 江苏淮安:建强交通枢纽 夯实发展硬支撑
  • 江苏涟水成集镇:打造苏北“小延安”红色故事代代传
  • 264省道淮安区段预计2025年6月底建成通车
  • 冲刺 “开门红”,江苏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满弦”推进
  • 宏·观淮河生态经济带第51期 | 筑淮河发展之基 谱生态经济新章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