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安徽频道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锚固全省“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进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业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健康安全的城镇空间。
《规划》提出,到2025年,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性显著增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稳步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目标。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总体布局上,与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有效衔接,落实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生态屏障,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对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的骨架支撑作用,并考虑全省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体现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差异化生态基底,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修复分区。根据安徽省实际,聚焦生态功能短板、生态受损重点区域,有针对性谋划、布局、施策,优先部署对国家和省级重大战路具有关键生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项目。
同时,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重点开展长江和淮河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开展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夯实全省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及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促进全省其他修复分区协同治理,同步推进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岗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全方位推进生态质量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布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构建全省生态保护修复“9+3”重点任务和40项重大工程项目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