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地处白马湖畔的淮安区漕运镇中太村,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由中瑞恒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1100亩“渔光互补”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安装光伏组件;村集体经营的“月牙湾”采摘园内,村干部们正在抓紧清除杂草,清沟理垡;省级“精品渔业园”内,养殖户们正在清理塘口,整理网箱……近年来,淮安区漕运镇中太村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浓墨重彩书写党建引领、集体增收、发展特色产业“三篇文章”,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打造组织建设品牌。做优党建引领文章淮安区漕运镇中太村以前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2009年,新的村“两委”班子组建后,村党总支书记杨勇带领党员干部探索出一套“333”党建工作法。党员干部以“每日早报到、每周家家到、有事马上到”的“三到”机制营造出农村善治新格局;以“流动党员牵手促学、新老党员牵手共学、先进后进党员牵手引学”的“三牵手”机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群众认可的优秀干事队伍;以组建“党员干部保洁志愿者服务队、帮收帮种志愿者服务队、助困助学志愿者服务队”的“三支队伍”营造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
“333”党建工作法的实施,加强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破解了村级治理难题,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营造和谐稳定氛围构建良好干群关系。打造省级“杨勇书记工作室”,以点带面,构建良好工作局面,村“两委”成员中有种植大户2人、养殖大户2人、销售能手1人,为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富民强村,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村党总支先后获得江苏省百佳示范村等8个省级荣誉,淮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9个市级荣誉,党建红旗村等40多个区级荣誉。
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做实集体增收文章集体经济增收是壮村富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太村采取散田换整田、小田变大田、改造废沟废地、招商引资等方式不断发展集体经营项目。
2023年,该村抓住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契机,收回闲置荒滩、废沟废堤等土地1083.79亩,村集体实现新增土地315亩,经济增收126.4万元。
利用白马湖堆堤闲置土地,由村集体领办、禾泽土地合作社具体实施,打造了以种植以西瓜、黄花菜、桃树等经济作物为主的“月牙湾采摘园”。该园自建成以来,吸引了周围县区乃至外市游客到中太村休闲、观光、采摘,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约30万元。
此外,中太村原位于白马湖弃土区的300多亩水面长期被周围农户占用养鱼,另有500多亩水面被9个村民小组长期占用。该村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契机,通过政策宣讲、群众代表大会和上门沟通协调等方式,将此处共计852亩的水面收归集体后,以1200元/亩的价格集中流转给中瑞恒越新能源有限公司运营“渔光互补”项目。项目实施后,群众每亩受益12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80多万元,跨入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十强村行列。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活“土特产”文章近年来,中太村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环境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推动“土特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立足“土”,发挥水土资源优势。中太村充分发挥地处白马湖畔、境内低洼圩区多的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休闲旅游、采摘观光等,加快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的转变。
突出“特”,着力打造特色产品和品牌。中太村因地制宜选准品种,大力发展螃蟹、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发展芡实、黄花菜、露天西瓜种植,提高农产品品质,培育在省内外叫得响的“南闸”牌大米、“领湖牌”大闸蟹、“白湖”牌青虾等一批农产品品牌。
形成“产”,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在中太村,春天的白马湖堤,满堤的芥菜花不仅是湖边一景,结籽成熟后还加工包装野生芥菜油网上销售。遍地的黄花菜不仅能观赏还能食用,黄花菜根还卖钱。2023年春,该村将黄花菜根子出售,卖了4万多元……通过引导发展,目前,中太村的螃蟹、龙虾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6000亩,茨实、荷藕等水生作物种植已达3000亩,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年达到40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戴磊 张茜 杨文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