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阴区古清口街道,一场关于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的探索正逐渐取得成效。当智能机械臂取代传统农具,当曾经握锄头的手如今精准操控数控面板,一家名为嘉帅重工的企业脱颖而出,以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为笔,村企联营新模式为墨,稳扎稳打,铺开一幅以“万吨钢构件”为底色的发展画卷。
“过去村里守着土地,人力却找不到出路,现在厂房建在‘家门口’,村民变技工,集体有分红,这就是共赢!”古清口街道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行秦感慨万千。自2024年5月嘉帅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古清口街道农科村以来,“企业+村集体”联营模式应运而生。企业带着前沿技术、科学管理与广阔市场资源倾囊入驻,村集体则整合20亩土地、集结劳动力,双方携手共建2万平方米智能生产基地。这一创举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村企共富的大门,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让6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更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涨幅达到40%。谈及创新初衷,嘉帅重工总经理干梦竹目光坚定,这位土生土长的古清口街道人,一心想为家乡添砖加瓦,凭借村企联营,让出企业部分利润,助力村集体收入实现飞跃,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
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工业与乡村的割裂状态,企业获得稳定生产空间与政策支持,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激活“沉睡资产”,村民通过焊接、切割等技术培训转型为产业工人。智能化生产线更让“农民工人”接触到激光数控、自动焊接等先进技术,为乡村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新质生产力队伍”。“以前种地一年收入只有3万元,扛钢筋每天就挣100元,现在通过厂里的培训,持证焊特种钢构件,月薪大概1.2万元左右,我们组刚交付的重型工业钢构件,听说要运到上海呢。”身着工作服的工人乔杰,此刻正熟练运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操作智能机器人进行焊接工作,曾经以种地、扛钢筋打零工的他,如今已成为月收入过万的蓝领。
在嘉帅重工的生产车间,新质生产力的痕迹无处不在:激光数控切割机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焊接机器人实现24小时高效作业,自主研发的防腐工艺让钢构件寿命提升30%。企业依托ISO9001质量体系与GB/EN/ASTM多标准认证,年产能达2万吨,产品覆盖高层建筑、桥梁工程、装配式新农村住宅等领域。“这条产线实现了‘钢构件’的一站式智造。借助5G物联网系统,每块钢板从切割到焊接的15道工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精度误差小于0.5毫米,达到航天级标准。”干梦竹满怀信心地透露,像刚才运用焊接机器人进行操作的一站式的生产线,预计明年年底还要增加4条。今年投产的工业重钢柔性生产线,更是突破传统局限,可同时满足工矿、厂房、桥梁、码头、运动场馆等尖端领域需求,将2万吨年产能释放出3倍价值空间,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展露无遗。
从工业厂房到新农村建设,嘉帅重工的“钢构版图”持续扩展。企业以装配式钢结构为切入点,参与乡村文体场馆、仓储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工补农”走向纵深。2024年,企业承接的省内首个“零碳钢结构农贸综合体”项目,更将光伏屋顶与钢构主体融合,探索绿色建筑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新质生产力不是城市的专属品。”干梦竹表示,未来将深化村企联营机制,建设乡村钢构技术培训中心,并拓展海外“一带一路”项目,让本土钢构件带着“乡村振兴基因”走向世界。随着订单的持续暴增,二期厂房预计2026年建设投产,届时企业将新增100多个技术岗位,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新农人工匠”在家门口参与大国重器制造,共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发展红利。
从田间到车间,从纳税百万到造福千户,古清口街道和企业合作共赢的“钢构方程式”项目,用实际行动有力证明,新质生产力绝非虚幻的空中楼阁,它深深扎根泥土、深情反哺乡梓,是推动乡村迈向现代化的硬核力量,正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时昆和 杜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