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淮河动态
  • 淮河两岸
  • 淮河视角
  • 淮河文脉
  • 淮河朋友圈
logo
  • 淮河生态经济带>
  • 淮河朋友圈 >
  • 安徽 >
  • 正文

安徽蚌埠:以实施“靓淮河”工程为抓手推动淮河生态蝶变

2023-08-28 11:27:29 来源: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是推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落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抓手。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通知》,指导地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加强各地交流互鉴,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组织地方推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现以“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为主题陆续发布。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定位的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高度叠加。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施主城区淮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靓淮河”工程)为抓手,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要效益,打造发展与保护融合共赢的“蚌埠方案”。

  多措并举实现淮河由“治”到“靓”

  深入推进“水岸同治”生态修复。坚持凡土必绿、能绿尽绿、贯通水系、净化水质,结合城市排水口和排污口整治规划建设多个亲水公园。利用淮河丰水期短、枯水期长和丰枯水位变化大的特点,通过临水滩地削坡、近堤滩地抬高,形成坡度1:8—1:10的堤防迎水面大缓坡,因地制宜建成枯水期湿地公园、丰水期过洪的滩地形态。

  加强防洪排涝、供水补水能力建设。完成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土方480万立方米,拓宽主河道至500米,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大30%。利用清淤弃土加固堤坝背水面,构筑堤顶宽度35—65米的“超级堤防”。实施总投资3.37亿元的龙子湖枢纽工程,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龙子湖补水、方邱湖片区排涝灌溉等问题。

  实施配套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挖深等措施,使主航道下沉至8米高程、新增4米水深,运能大幅增加。南、北滨河大道建成通车,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打造“文化长廊”“体育公园”,增设娱乐设施,全面优化蚌埠主城区淮河两岸环境,打造“城市客厅”。

大运河1.png

  顺应民心建设长治久安“幸福河”

  持续改善淮河水生态环境。项目实施以来,已新增水面约700亩、城市绿地约3300亩,年净化污水约912.5万吨,淮河干支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淮河蚌埠闸上、沫河口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及以上,2023年5月淮河干流蚌埠段上游断面水质Ⅲ类、下游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着力构筑城市安澜防洪系统。一是有效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汛期防洪压力,确保城市安全。二是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立方米,全面提升“留水”“用水”效益。三是龙子湖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使城市东片区排涝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同时新增8立方米/秒的灌溉补水功能,使得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蓄水补水标准大幅提升。

  全面释放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现状摸排和现行基准地价测算,通过“靓淮河”工程实施,沿线可挖潜约2.7万亩土地,可实现居住、商业商务、产业三大类出让收益总计超70亿元。通过建设主题公园,赋能地域人文历史文化内涵,补齐公共服务功能短板,打造市民游览观光、休闲健身的优选地。

大运河2.jpg

“靓淮河”工程治理后

  打造淮河生态环境治理“蚌埠方案”

  塑造了“人水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格局。明确将生态资源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在保护和修复淮河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对淮河主城区段的原始生态、荒野状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重塑,使其成为贯穿主城区的“生态绿轴”“城市绿肺”“市民公园”,顺应了城市发展需要和两岸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朋友圈4.png

  推进了“发展保护协同共进”的拥河发展城市模式。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挖掘生态经济价值,持续改善淮河沿岸面貌,显著提升中心城区形象,不断优化城市格局和经济布局,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两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拥河发展的新形态。

  实现了“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的科学治理城市体系。统筹推进治水、管水、保水、护水和兴水工作,增强淮河蚌埠主城区段的生态、防洪、人文、经济等功能,进一步实现“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有机统一,聚集了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叠加效应,为淮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蚌埠方案”。(秦超)

原标题: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①:安徽省蚌埠市以实施“靓淮河”工程为抓手推动淮河生态蝶变


素材源:李珠琳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为你推荐

重磅推荐

  • 宏·观淮河生态经济带第52期 | 探淮河发展新径 启生态经济新程

阅读排行

  • 宏·观淮河生态经济带第48期 | 创优营商好环境 释放淮安“新活力”
  • 淮河流域重要规划编制取得新突破
  • 人民治水 淮河印迹|佛子岭水库
  • 安徽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 中国·淮安第四届淮河华商大会“创业中华·侨聚清江浦” 暨食品产业推介、科技项目签约大会举行
  • 江苏淮安:建强交通枢纽 夯实发展硬支撑
  • 江苏涟水成集镇:打造苏北“小延安”红色故事代代传
  • 264省道淮安区段预计2025年6月底建成通车
  • 冲刺 “开门红”,江苏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满弦”推进
  • 宏·观淮河生态经济带第51期 | 筑淮河发展之基 谱生态经济新章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