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这也意味着,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产教融合”至今近十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3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建设培育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通知》,确定江苏省第一批共81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并纳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通知肯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深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主体作用,并创造了较大社会价值。
那么,这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如何以社会(产业、行业、团体)标准进行“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又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特色化教学模式为行业树立标杆,并有效加强企业后备力量储备?中宏网近日联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对部分试点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思考,也希望能通过这些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产教走向更深度的融合”提供借鉴。
中宏网江苏10月26日电 要说起产教融合的“鼻祖”,那一定非德国莫属,这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其“双元制”教学模式。作为“江苏产教融合型首批试点企业之一”,全球领先的汽车与工业产品供应商舍弗勒集团将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应用到了中国。自2004年开始招生,2005年建立第一所培训中心以来,舍弗勒集团已在中国的“产教融合”道路上探索了16年。近日,记者走进舍弗勒大中华区,了解到舍弗勒大中华区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思考。
探索:将德国经验应用到国内
独有“双元制”培养大批一线人才
德国实行的以就业为导向并将职业学校和企业并列为培训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两层内涵:一是育人主体的双元,分别为学校和企业;二是学生身份的双元,学生既是企业学徒又是职业学校学生,学校和企业同时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接受理论培养和实践技能培训,共同完成学习,这也是德国双元制最显著的特点。
如何将这种成功模式应用到国内?舍弗勒集团成为了国内第一批产教融合出实践“成果”的企业。
2005年7月,舍弗勒集团在苏州太仓工厂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建立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配备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及优良有效的成套教程,并独立承担实训的运营费用,后与合作学校共同制定定制化培训计划,每年招募20名大专生和60名中专生,由舍弗勒作为培训的主导者进行三年的双元制培训,为舍弗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生产骨干与技术人员。
图源:舍弗勒集团供图
走进太仓培训中心,干净整洁的车间让人眼前一亮,车工、车削、气动、钳工、数控……来自当地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项实操。
舍弗勒大中华区培训中心经理何薛军告诉记者,在太仓培训中心,有德国“双元制”中职/大专学徒工、德国“双元制应用本科”(引进德国Twoinone模式)、校园招聘实习生培训三种培训模式,学徒工接受为期3年的实习培训。其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约为1:4。理论部分以学校为主负责教学,实际操作与技能培训方面则主要由舍弗勒集团实施。学生在培训的前两年在学校和舍弗勒培训中心进行,第三年进入舍弗勒生产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整个过程采用“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培养形式,构建学校、培训中心、企业生产部门三个教学场所,发挥三方协同育人的作用。
今年是夏川在舍弗勒工作的第14年,他于2004年,进入舍弗勒太仓培训中心学习,是舍弗勒大中华区培训中心的首届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培训学习后,他在2007年加入舍弗勒,从最初的操作工一路晋升为现在的技术工程师。
夏川正在工作。图源:舍弗勒集团供图
“在培训中心我非常庆幸地得到了德国专家和国内专业的机械培训师的授课,对机加工、车、磨、铣、钳工、气动液压原理实践结合理论的学习长达3年。舍弗勒培训中心不仅传授了机加工的基本理念,对即将加入工厂的学生会分批进入工厂实习,学习工厂生产理念和生产管理流程。2007年毕业我正式加入舍弗勒,选择了磨削工艺,通过培训中心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工作中学习到的方法,我从一个完全不懂的学生到现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专业人员,一路成长成为调整工、技术员、工程师。”回想起初进舍弗勒太仓培训中心学习时的场景,夏川仍很感慨。
“2019年我加入了舍弗勒大中华区中央技术部门,这是一个技术核心的部门,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相信这会成为我职业生涯新的开始。”
学校负责行为领域课程,培训中心负责行动领域课程,企业负责岗位领域课程……学生在三个教学场所多阶段轮转,职业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此外,培训中心制订与企业相同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通过企业标准全面实施,学生在全真企业环境中能够培养职业思维、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素养。
改革:从为己培养到为“行业”培养
主动向社会开放培训中心
通过产教融合,不仅为自家企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行业树立标杆,而且主动开放培训中心,为全行业及产业培养人才,这种开门融合“产”“教”的做法,是记者在本次走访中,对舍弗勒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国内的职业院校弱项在于实践部分,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到可以把握这个机会为全社会的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后来我们就想到了将培训学校对社会开放,职业院校如果有需求我们就可以来帮助他们培养。”舍弗勒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刘敏介绍说。
舍弗勒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刘敏。图源:舍弗勒集团供图
记者了解到,2019年8月23日,舍弗勒(湘潭)培训中心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舍弗勒(湘潭)培训中心将对湖南理工职院开放现有的培训资源,为其学生提供实训课程。舍弗勒可优先选聘湖南理工职院的优秀毕业生,这将有力保证工厂预期外的招工需求。根据合作协议,舍弗勒(湘潭)培训中心计划每年为湖南理工职院九华分院约200名学生提供实训课程。凭借舍弗勒培训中心专业的设施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双方致力于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图源:舍弗勒集团供图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九华分院每年在新生中选拔200人左右的优秀学生组成“舍弗勒班”,学生每学期大部分教学项目都在位于湘潭经开区的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车间内进行,学员经过学院和培训中心三年的“双元制”培训,通过德国工商行会AHK组织的毕业考试后,颁发德国AHK毕业证书,达到条件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德国舍弗勒集团湘潭生产基地就业。
2019年初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就明确,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进一步对接市场,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更大规模地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刘敏表示,接下来舍弗勒集团将继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为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而努力。
据悉,舍弗勒在全国共设立了四大“产教融合”培训中心(江苏太仓、江苏南京、湖南湘潭、宁夏银川),每年约投入2000万元用于培训中心的运营。面对国家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上升为国家战略,舍弗勒也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政策方向,不断完善,为早日跻身国家级产教融合建设的试点企业不断努力。
思考:国家有决心,企业有信心
但职业技能人才得到社会认同尚需时日
作为有着丰富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的德企管理者,刘敏深知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如中国的各种技师培训,让学生从初中开始早早就只专注学习一门技术,课程具有浓厚的职业导向色彩。职业教育毕业之后,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学生们就会顺利地进入各自已经学习了几年的专业领域开始工作。另外,职业教育毕业之后还想继续学习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各个大学中的专业进行深造,包括著名工业大学的相关专业。此外,德国职业教育强调的“双元制”模式还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就是学生每周两天在高职院校接受理论教育,其余时间则要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这是德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
这是在更高的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的新认识和新定位,表明国家落实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心和信心。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从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的层面出发,还要从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层面出发,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学校一元育人的单一主体为校企双元育人的双主体。同时切实加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保证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全社会对蓝领工人的认可度,还有相关待遇的亟待提高,我觉得这些都是目前国内产教融合存在的难点。如果缺乏职业认同,职业教育将是不可想象的。”谈及对当前国内产教融合过程的思考,刘敏认为,目前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重视程度还不高,一些顶尖技术工人收入不理想,都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摸索。”
2019年初,舍弗勒集团位于太仓和南京的工厂双双被评为江苏省产教融合试点企业“这一荣誉以及相关的政策扶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与鼓励,说明我们的实践获得了认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国内‘产教’向更深度的‘融合’。”刘敏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