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末口
乘有轨电车沿翔宇大道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而行,有一站,名为“古末口”,诉说着淮安区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历史。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其北端在淮安区(今位于新安医院东)与淮河连接起来。邗沟入淮之处被人称为末口。
古末口 朱红辉 摄
邗沟作为大运河的滥觞,让末口之地成为大运河的起源地之一,开启了淮安古城漫长的历史。2500年来,淮安古城历经风云变化,数度兴衰,几度辉煌。在大运河的孕育与滋润下,淮安区焕发新的绚丽光彩,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运河传奇。
与运河共同生长
01
“今天的翔宇大道淮安区段曾是古淮河河道。”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外聘教授、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祁宏感叹沧海桑田。明代万历以前,古淮河由清江浦向东南转个大湾(即山阳湾),流经山阳县(今淮安区)城北。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邗沟,把扬州与淮安之间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联起来。邗沟从扬州附近引来长江水,在淮安区北的末口与淮河连接起来。末口由于地处要津,逐渐形成聚落,人称北辰坊,又称北辰镇,为此后建立郡县奠定了基础。
隋朝为了加强东都洛阳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对邗沟进行拓宽疏浚,同时开通永济渠、通济渠与江南河,使其同邗沟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中国东部水路交通线——隋运河。唐宋时期,位于末口的山阳县为楚州治所,有运河之便利,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居易曾写诗夸赞楚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02
祁宏甚至认为,隋运河开通之后,淮安一度成为国内一线城市。当时的商税记载有力支撑了他的观点。“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楚州的商税在全国名列第三,仅次于开封、杭州。”祁宏说。
元代在山东境内开凿了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形成北京到杭州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至此,淮安成为极少数完整见证了邗沟肇始、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之一。“淮安就像一个轴,其北段的大运河在不断地摆动,但作为轴的淮安始终岿然不动,真正的‘枢纽范’。”祁宏说。
元代以海运为主,没有将运河功能全部发挥出来。自1415年起,明朝政府下令停止海运,大运河成为国家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淮安被激活为大运河上重要的转运中心,商贾云集,贸易兴盛,繁华无比。清廷于1686年至1688年在宿迁和淮安间开凿了中运河后,降低了借道黄河行船带来的危险,淮安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淮安人口一度超过50万,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见证漕运前年兴衰
位于淮安古城中心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遗产区,是现存最重要的国家漕运管理机构遗址。漕运,给淮安区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迹。
淮安府署 王昊 摄
用今天的话来说,漕运就是利用水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和其他物资,调运到首都以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开支和民食调配的专门运输体系。
明清两代,漕运进入鼎盛时期。淮安位于黄淮交汇处,是整个漕运的关键之所,每年南方各省近万艘漕船鱼贯过淮。国家在淮安设立总督漕运公署,管理天下漕运事务450余年,为南粮北运贡献至伟。明宣德年间,中央政府始在板闸设立钞关,对通过淮安段运河的一切货物征税。因地理位置的独特,税源十分充足。据记载,最多一年可收七百余万两税银。
淮安府署 王昊 摄
淮安钞关也给淮安百姓带来了“实惠”。《淮关小志》有诗云:“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说的是板闸当地百姓,大多吃的是过关之饭。
淮安因漕而盛,也因漕而衰。1855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山东境内入海,不仅影响了大运河航道,还造成了运道补水不足。清廷采取了很多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漕运逐渐停止。加上1912年通车的津浦铁路不经淮安,最终使淮安在失去航运的优势后,又没有铁路的加持,商业繁景不再,人口逐渐减少。
借“运”复兴城市梦想
三月的淮安,处处呈现出一派春来催人勤的景象。位于淮安区城南的“水上立交”——横跨在淮河入海水道之上的京杭大运河航槽,船只繁忙穿梭。
图片“水上立交” 王昊 摄
一条大运河连接古今,曾经给淮安区带来繁荣和富饶,如今又成为城市发展和复兴的一个支撑。近年来,淮安区积极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部署要求,依托里运河、大运河自然资源禀赋,全面推进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全力打造运河绿色生态廊道。
目前,淮安市系统谋划推进的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点睛之笔。2022年新春伊始,淮安区全面掀起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建设攻坚热潮。据了解,淮安区将持续推进大运河绿色航运综合整治。开工建设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加快推进吴鞠通中医馆等一批名人故居、古民居,以及勺湖草堂等一批遗址遗迹保护建设工程。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思路,努力将运河沿线打造成具有经济、旅游、富民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长廊。大力推进国联公园社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节点功能,努力打造彰显城市现代风貌、水韵之美的淮安区“外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明富庶、市井繁华、风光旖旎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正在淮安区次第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