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渺渺漾天光,泻入溪桥喷玉凉。一片蝉声万杨柳,荷花香里据胡床。”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描写大运河美景的诗句。大运河的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作为沟通中国南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大运河一直与沿岸城市兴衰息息相关。
清口枢纽、双金闸、洪泽湖大堤淮阴段……丰厚的运河遗产,璀璨的文化珍宝,诉说着淮阴千年的历史。大运河淮阴段作为淮安段运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14%。2000多年以来,大运河淮阴段随运河饱经风霜、再度辉煌。
运河开掘兴城市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历经四次改道才形成了今天的航线,但淮阴段一直是运河的中心和枢纽。
《尚书·禹贡》述九州贡道:扬州贡道是“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徐州贡道则是“浮于淮泗,达于河。”显然,二州贡道以淮阴泗口为转轴。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始通中国”,经泗口北上大会诸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然后经由泗水北上争霸,泗口成为其首先控制的咽喉。
后历经数百年发展,淮阴(今码头甘罗城)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并与淮泗交汇处的泗口镇,邗沟入淮末口的北辰镇,共同构成了淮水下游的最大城镇群。“其中淮阴最为繁盛,是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军事要冲。‘淮阴市’也成为秦汉古籍中所能见到的少数几个‘市’之一。”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徐业龙介绍道。
秦汉时期,泗口镇与对岸的淮阴故城和北辰镇各据冲要,同为南达长江、北达河济、西出中原之绾毂,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汉魏以降,南北兵争,舟师进退必经泗口,尤为要害。据史料记载,秦末,项梁率八千子弟过江就是经过泗口沿泗水北上,大军事家韩信也是在项梁义军打到淮上之际,仗剑从戎,投奔项梁。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借助泗口地理优势,最终得以平定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叛乱。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因为战争频仍,大运河淮阴段的作用主要是在军事上,但对农业开发也有一定作用。”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朱维明说。
公元7世纪初,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西至长安、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的南北大运河,开创了唐宋帝国的繁荣。唐宋两代,淮阴也因其汴水、泗水与淮水交界的南北水上交通枢纽地位,保证了淮阴的繁荣,众多名人北上南下经过留宿此地,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名篇。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的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淮阴、楚州、泗州等城市居南北交通枢纽,借漕运之利,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运河治理忧人心
淮安,意为淮水安澜,淮安的清晏园、镇淮楼都寄托着千百年来淮安人民对淮水安澜的期盼。
元、明两朝定鼎北京,但粮秣、财赋及日用百货多仰给于江南,因而兴建并维修纵贯京师至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就成为立朝之根本大计,大运河遂改线由北京直达杭州,称为京杭大运河。淮安清口为黄淮运交汇处,成为漕运咽喉,治水重地。
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明清两朝自潘季驯大修高家堰、创建洪泽湖开始,在以马头镇为中心、北至杨庄、南至武家墩、西到吴集一带,与多泥沙的黄河展开了270余年的较量。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河决崔镇,清口淤塞,高堰堤大坏,潘季驯筑堤修浚。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坚筑高家堰堤六十里,蓄洪泽湖水专出清口刷黄。由于潘季驯对黄淮运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治理,使得大运河淮阴段相对稳定了一个时期。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与淮河在清口处曾平稳交汇,漕运通畅,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决口却改变了这一状况,也改变了漕运以及淮阴的历史。徐业龙介绍,决口的黄河裹挟着泥沙奔腾而下,夺泗水水道直扑清口而来,入清口后夺淮河水道入海,形成黄河夺淮局面。至明初,黄河夺淮大势已定,淮安清口以下形成黄淮合流,水患频繁,时常危及漕运安全。自此,浩大繁杂的治水工程在黄、淮、运交汇之处的清口拉开序幕,大运河淮阴段也因此成为帝王们牵挂的要地,为此兴建了浩大的水利工程——清口枢纽。清口枢纽集中体现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延皓称作“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
近代中国内外交困,备受侵略与欺凌,加之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经过全面整治改造,才再次发挥其货物运输、水利灌溉、防洪抗旱、南水北调等重要功能。
运河故事谱新篇
“大运河淮阴段的开挖、修筑、完善、疏浚和通航的历史不仅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做好运河保护文章、留住文化根脉,具有重大意义。”徐业龙说。
如今的大运河淮阴段,经过不断推进河道修复、河道综合整治、景观绿化工作,处处洋溢着绿色生机。保护运河遗址不仅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大运河淮阴段保护除建设了保护工程,聘请了专门的看护人员外,更重要的是运河沿岸群众早已形成自发的保护意识,来往游客也对千年运河古遗存心存敬畏,倍加爱护,使得运河淮阴段得以再谱新篇。
做好利用的文章,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方针,把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大运河在新时期继续为人民造福。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李德楠认为,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很有意义,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的保护与利用有益于淮安城市复兴。
如今,淮安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百里画廊”淮阴段从五河口至与洪泽区交界的侯二门,全长约23公里。全段以规划编制为先导,以特色打造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打造“一带两区三园一集群”,统筹推进区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位于淮阴马头镇京杭大运河南侧的“华章·大角牧风”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该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3万亩,致力打造集农业、旅游、研学、文化、商娱、康体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现代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叫响大运河“百里画廊”淮阴段特色品牌,淮阴正应“运”而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