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都洛阳的繁华街道步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步入了千年前的历史长河。场馆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古城中轴线上,与著名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相邻,这里曾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见证了当时的繁华与后世的变迁。
博物馆外观设计独特,融入了古典与现代元素,使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古运河的浓厚文化气息。馆内天花、墙壁上用平面、船型、波型三彩瓷片拼成的装饰画顶天立地,空间布局则遵循历史线索,分成多个主题展区,包括常设“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和“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以及其他临展。在三层的“城与运”沉浸式体验区,游客可登上“航船”体验一场运河之旅——从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到明清时期的辉煌,再到近现代的变迁,这里几乎浓缩了大运河的全部历史。
在博物馆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中。
参观过程中,我被展厅中一尊近一米高的隋代石狮所吸引。只见它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鼻孔外张,前肢伸直,五爪着地,后肢屈坐,呈现蹲坐状,整体看起来敦实稳重、健壮有力。其颈部浮雕有螺旋纹鬃毛,尾巴浮雕出松散的茸毛。这尊石狮出土于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内,是隋代皇宫建筑艺术审美的体现,弥足珍贵。
一级文物隋代石狮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供图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供图
在一楼展厅,一级文物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备受游客瞩目。2013年9月,由于连日大雨致河水暴涨,使洛阳偃师首阳山义井村旁一水渠出现垮塌,渠水将附近农田冲出一条宽10多米、深约4米的大沟,之后当地村民在此处发现了这具船体残骸。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这里曾是隋唐大运河的洛阳内河故道,此处发掘出土的古沉船,为洛阳历年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后被命名为“洛阳运河一号”。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曹琥介绍,该船出土时,船体长约20.14米,首尾较窄,宽度分别为1.2米和1.48米,中部宽度为3.48米,残存最高处1.42米左右,船身最大高度1.08米。它由13个船舱组成,在船的首尾设有生活仓,中部设有货仓,船中和船首设置有双桅,为人力和风力共用的小型内河客货两用运输船。根据碳14初步测定,这艘船应属明清时期。沉船所处的位置正是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同时也与汉魏洛阳城阳渠故道有所重合,充分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站在二级文物含嘉仓刻铭砖(19号窖)前,我思绪良久。含嘉仓19号窖刻铭砖为方形,正面阴刻铭文10行110多字,根据铭文可知含嘉仓19号窖的粮食在长寿元年(692年)来自河北邢州,数量为七千五百石九斗八升等。根据文献记载:“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此铭砖的发现,有力证实了文献所讲,对于研究唐代含嘉仓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此外,馆内还有大量瓷器、铜器、书画等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些文物面前,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丰富了洛阳的文化内涵,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大运河文化的平台。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深刻体会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而博物馆中的现代展示手段,充分让人们见识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这座博物馆,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当我们置身于这些文物之中时,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和缅怀,更萌生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张莹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