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锡,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治河名臣,被百姓尊称为“河神”。在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十年间,效果显著,不但河运畅通、经济繁荣,沿岸百姓也不受严重的水灾困扰。
为官治河 勇担使命
朱之锡24岁时,进京参加了会试和殿试。那几年黄河年年决堤,给流域内的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于是,顺治皇帝借黄河水患,给考生出的应考题目为《治河策》。朱之锡在考卷中洋洋洒洒提出了“治河十事”,得到了考官和皇帝的好评,一举考中了进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35岁的朱之锡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河道总督,驻地在济宁州。
明末清初时的黄河和淮河水患严重,特别是连年不断的战乱,致使河坝失修,灾害连绵。清代以来,虽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黄河、淮河、运河进行治理,但效果不佳。当时治河的主要难点在于,黄河含沙量高,抬高了河床,出现了“地上悬河”,遇雨便时常决口。而大运河则水资源严重不足,引来的黄河水,容易造成大运河淤塞、漕运不畅。同时,大运河还借用了黄河180里河道,风高浪急,危险重重。
朱之锡刚上任不久,山阳县一带黄河决口,他立即赶赴清江浦,加筑河堤,增强防卫,最终将决口封堵。接着,宿迁董家口河段被淤积的泥沙阻塞,朱之锡便命令在旧河道以东另外开凿了新的河道,以通航运。
不辞辛劳 鞠躬尽瘁
治河历来就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朱之锡对待工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官署中,剩下的时间都在实地解决问题。为了妥善应对变化无常的气候,防范灾害的这根神经始终在朱之锡头脑中紧紧绷着,不是担忧旱灾导致航运搁浅,就是要防备洪涝冲坏河堤。分布在沿河各处的工程很多,数千里路的管理区域内,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隆冬霜雪,朱之锡总是不停地南北往返奔波,亲临现场巡查指导,时时处处为基层官员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1658年朱之锡的母亲病逝,为了却母亲想回老家的心愿,朱之锡准备回乡葬母。按规定官员应该回原籍守孝三年,可是顺治皇帝不准假,朱之锡只得忍住悲痛,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指挥建设,对一些积蓄已久的问题,逐条提出整改措施,并向皇帝提出奏请。1660年,当所有工作告一段落后,朱之锡才从河署驻地带着母亲的灵柩赶回老家。
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朱之锡在治河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大量科学有效、重在防范的办法。同时,在治理过程中,他非常重视赈灾济贫,惩治贪官污吏。
康熙皇帝亲政后,仍然把河流治理作为朝廷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这时,朱之锡的任期已满,但治河领域人才奇缺,康熙皇帝要求他继续留任,任命朱之锡为资政大夫,继续担任河道总督。
多年的治河经验,使朱之锡对如何建立完善的河流管理体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得知朝廷准备停止部分河流的差役分管,归并地方管理后,他认为这样做不妥。北河、中河、南河分布复杂,有的同一个地理位置,分属两省,如果归属府州管理,职微权轻,势必难以步调一致,相互牵扯会误了大事。如果地方监司,长年累月由他们驻守,也难以安心治理。因此,他建议还是遵循旧制。康熙皇帝对朱之锡的建议非常赞同,要求执行其提出的做法,果然,河流治理的运行效率大大提升。
清康熙四年(1665年)冬,朱之锡赶往临清,驻扎在河闸之上。多年来的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朱之锡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但他仍然坚持到抗洪一线工作。次年入春之后,他又前往邳州、宿迁等地巡查,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剧。他随即誊写奏疏请求告假休养,尚未来得及发出,就猝然离世。
清廉自持 后世敬仰
人们为朱之锡操办后事,发现他的家中竟然连剩余的钱财都没有,而他为官多年,却替河库积攒了非常丰厚的银钱。在他任上,河库存银从10万两增加到46万两,他没花钱,怎么就干了那么多的事?
其实,古代的商船是要收运费的,一部分上交朝廷,一部分留下当作治河专项经费。由于河运畅通,自然商船运输就繁忙,专项经费也就逐渐增多。按照规定,其中的5万两可以赏给朱之锡本人,但他却分文不取。
在朱之锡任河道总督的十年,没有兴起大规模的工程,也没有发生大的水灾,沿岸多省的百姓免除了水患的侵扰,安居乐业。朱之锡去世后,时任浙江盐政的李之芳为朱之锡撰写墓志铭,他以“河政终于有所改观,焕然一新”高度评价了朱之锡。
朱之锡为了治河,还写下了大量的调研奏章,对治河、漕运等重大工程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他临死前一天已经写好尚未拜发的《患疾日深疏》,疏中表达了他治河的决心,详尽地阐述了治河经历和提出辞职的原因。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河道总督王光裕上疏说,朱之锡在世时鞠躬尽瘁,江淮一带百姓怀念他,认为他死后变成了河神,邳州、宿迁、中牟、曹县、单县等多地的人民都为他建造了祠庙,船夫也塑像来祭拜他。谨将舆情上报,请求为他赐予封号。奏疏下达礼部后,礼部官员认为将河臣封为神明,没有先例,便搁置一旁。
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在巡视黄河工程时,答应了官员们的请求,并下旨给礼部:朱之锡殁后成为河神,屡屡显应灵验,赐予“助顺永宁侯”的封号,每年春秋派人前往祭奠。至此,朱之锡的治水故事和精神得以在朝廷和百姓中得到更广泛的传颂和纪念。(宋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