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女将”在工地开展学习 徐冰 供图
“妇女能顶半边天”!何等豪迈的表达。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无数巾帼英雄扛起铁钎、挽着箩筐、背上竹篓,坚定地踏上水利工程建设工地,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篇章。
江河镌刻巾帼印记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夏儿女祈愿黄河安澜,共担治黄重任。河南辉县的“石姑娘队”参与渠村分洪闸建设、垦利黄河河务局义和河务段“女子班”坚守在黄河尾闾……在“驯服黄龙”的征程中,妇女同志也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76年,山东鄄城黄河河务局成立了黄河下游首支“三八女子船”,参与机淤固堤的工作。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轰鸣的机器噪音和刺鼻的柴油气味等,曾任“三八女子船”副船长的王素娟和姑娘们不由感到难受和恐惧。在领导和老职工的鼓励和支持下,姑娘们逐渐适应了环境,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了机械零配件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了机淤固堤的工作环节:沙场挪船、拆除、架设管道、含沙量掌控等。从完成8万多立方米的机淤任务到完成42万立方米的机淤任务,她们仅用了3年!
吸泥船实施的机淤固堤施工,标志着黄河治理从人工施工向机械化施工的转变,而“三八女子船”的事迹则是巾帼力量为这一转变增添的生动注脚。
历史上,海河因水患频繁,曾被称为“害河”。“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发出后,民兵、学生、家庭妇女在内的百万“治水大军”挥锨上阵,打响了根治海河的战役。
1968年后,海河工地上陆陆续续出现了妇女的身影。天津静海县(今静海区)王口公社的姑娘们,每期施工推车爬坡,风餐露宿,平均每人日行百里路,负重万斤土,合计行程三百万公里,累计完成土方两万立方米;河北藁城县(今石家庄市藁城区)的“铁姑娘排”推着装得像小山似的胶轮车,健步如飞,她们的事迹通过彩色纪录片《海河战歌》和《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获得广泛传播……
飒爽英姿战山河,江河安澜如她愿。无论是黄河边,还是海河畔、淮河岸,在那段火热的治水岁月中,妇女们用行动绽放芳华、展现风采。
用水莫忘红装铁骨
太行山上层林尽染,“人工天河”逶迤“腰间”。一锤、一钎、一双手、一条红旗渠,结束了河南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
李改云、郭秋英、韩用娣……一群姑娘格外惹眼。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在建设红旗渠期间,她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打钎,据统计,她们每天抡锤打钎次数在1600次以上,全是赤手空拳,一天工作下来,手和手臂都被震肿了。她们为了提高效率,还发明创造,把由一人扶一根钢钎,供两人打钎的方式,改变为一人扶两根钢钎,同时供四人打钎,这种打钎方式被称为“凤凰双展翅”。
如今,红旗渠灌区高质量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走在现代化灌区建设前沿。奠定红旗渠基础的“铁姑娘”的事迹也在不断传承,林县妇女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更是赓续绵延。
为解决北京十三陵地区严重缺水问题,1958年,十三陵水库建设拉开了序幕。
在水库工地上,不仅男同胞在辛苦劳动,广大妇女同志也为建设水库贡献着力量,“九兰组”“沙河七姐妹”等被评为先进集体,众多妇女同志获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九兰组”是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打夯小分队。她们的事迹不仅被国家领导人知道,在水库竣工后,她们还作为代表被邀请到罗马尼亚进行访问。
“姐妹们加把劲啊,哎嘿哟,一夯压半夯啊,哎嘿呦……”2022年,以“九兰组”为原型的电影《九兰》在全国公映,“九兰组”成员之一的金淑兰再次唱响夯歌,带着人们重回那段艰苦的建库岁月,传递出“九兰精神”所代表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现实意义。
吃水不忘挖井人,用水当知妇女情。太行山上的铁姑娘,十三陵的“九兰组”,沂蒙山的“刘胡兰队”……她们用行动证明,当家乡人民需要水源,妇女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坚定的参与者。
丰收当知妇女贡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我国粮食年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实现高位增产。其中,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节水的主力军。
在我国众多灌区的建设历程中,妇女群体不在少数,尤其是在那个现代化工具短缺、水利建设却火热的年代,中华儿女多奇志的水利篇章不断书写。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韶山灌区是当地人民的“幸福渠”。在那个10万湖湘儿女创造水利奇迹的岁月里,以“十八女将”为代表的姑娘们,纷纷报名参加韶山灌区工程建设。不管是石方、土方,她们都要挖出来,担出去。挖不动的时候,就用风钻机钻。为便于劳动,“十八女将”之一的杨淑英毅然将自己两条长而粗的漂亮辫子剪掉。紧接着,几个姑娘也把自己的辫子剪了。
1966年,“十八女将”胜利完成修建韶山灌区的任务,光荣地回到了原洪塘公社。她们把工地上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风格、好技术带回了农村,为农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有两千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更加完善的灌排配套的工程体系。1959年,在黄河总干渠工地上,有五个姐妹联名向五原县的五千名民工“挑战”。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中,她们白天担土,晚上学文化,还抽空给民工缝鞋补袜,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无怨无悔,顽强地战胜了施工中的一切困难。“穆桂英”小组开挖二黄河的故事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得到广泛传颂,小组成员成为劳动模范典型。
20世纪60年代,广东怀集县大岗镇发动干部群众实施改河工程建设过程,有近万名妇女同志参与,占施工人数的70%以上;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龙泉山灌区工程常年施工队伍中,妇女占比15%以上,在冬春配套工程突击施工中更占到2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首,每当国有大事,中国女性从未缺席,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撑起了“半边天”。如今,中国女性依旧勇担时代重任,用行动书写更加瑰丽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