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智慧云工厂生产一线场景 通讯员丁竹青 供图
春日的苏北平原上,京杭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站在亚洲最大“水立交”——淮安枢纽安澜塔远眺,运河上船舶如织。而塔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工地上,一座银灰色钢结构厂房巍然矗立,这里便是工程“钢筋铁骨”的诞生地——钢筋智慧云工厂。
随着安全门禁系统清脆的识别声,记者踏入占地408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传统车间的尘土飞扬、人员繁忙,而是智能桁车滑轨的电子提示音与数控设备运转的韵律交织。“在这里,每天有150吨钢筋通过智能化全流程作业,从原料转化为钢筋半成品。”在淮阴水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项目部项目副总工丁竹青的引导下,6条精密的生产线将“云端自动化”的科技内核层层展现。
在钢筋原材区,成捆的螺纹钢整齐码放。“每捆钢材进场时都要录入‘电子身份证’,从进场到制作安装,全流程可追溯。”丁竹青用手机扫描每捆钢筋上的二维码,厂家、规格、质检结果等关键信息立即显示出来。“仓储数字化管理后,材料损耗率也下降了,余料再利用还可以节省一部分成本。”说话间,智能桁车已将余料转运至指定区域。
原材区一旁,在数控钢筋锯切套丝打磨生产线,智能桁车正将12米长的钢筋送至全自动加工线。“传统工艺需要3台设备分段作业,现在‘三合一’生产线能同步完成锯切、套丝和打磨三道工序。”丁竹青轻点控制屏,显示屏上滚动着操作工人、当日及历史产能等信息。“我们每条生产线都有一个通信终端,用于接收控制中心任务单,生产线获得控制室指令即可自动生产,同时实时将任务单完成情况反馈至控制中心,便于统筹生产。”
过道上,智能桁车缓缓前行,把锯切好的原材移送到数控钢筋弯曲中心生产线。操作员轻轻按下启动键,6根钢筋瞬间被整齐划一地弯曲成型。“以往,人工弯折钢筋仅限于一次对一根钢筋进行单一部位的弯曲。如今,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实现了多机头同步作业,能够一次性自动弯曲多根钢筋,形成复杂的钢筋半成品。相较传统设备,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智慧云工厂工人薛峰介绍。
另一侧,数控钢筋弯箍自动化生产线正开启全流程自动化工作,随着机械臂灵巧舞动,钢筋调直、定尺、弯箍、切断等工序一气呵成。据了解,原本分散在各个工位的操作,如今单班次就能节省下5~10名人力。
“滋、滋……”在数控钢筋笼滚焊机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工作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直径1.5米的钢筋骨架在自转平台上匀速旋转,焊接机器人随着钢筋笼旋转自动焊接,焊花星辰般在环形轨道上流转。“主筋通过定位器固定。36根主筋间距误差不超过3毫米,自动绕箍机能将箍筋间距控制在±5毫米内。”丁竹青指向主筋定位器介绍,原本需要多人协作的工序,现在只需1人监控。利用焊接机器人,不仅焊接质量大幅度提升,工效提高了3~4倍,质量检测合格率也达到99.8%。
说话间隙,智能桁车已将加工好的弧形钢筋吊运至半成品堆放区,技术员为每捆钢筋贴上信息单和二维码,扫码即可追溯该批钢筋从原料到半成品的全流程信息。丁竹青向记者展示溯源系统:“这相当于给每个构件办了‘电子档案’。”
“智慧云工厂可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丁竹青带记者走进工厂的智慧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总产能、材料进销、库存明细、设备生产、出库和配送明细等实时数据。“通过RMES系统,我们能精准掌握每台设备的状态、每个构件的流向、生产进度等,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他轻点鼠标调出数字孪生界面,只见三维模型与实体工厂完全同步,“这也是国内水利行业首个实现‘云控制’的钢筋加工数字孪生系统。”
在成品堆放区,正在装车运输的师傅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微信小程序:“现在配送单都电子化了。扫描二维码就能生成配送单,工地签收也扫码完成。”随后,运输车缓缓启动,满载着智慧云工厂的“作品”驶向工程施工现场。
“工厂总投资约400万元,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生产线,每吨降低用工成本40%,节约加工费150元;通过数字孪生推演出最佳加工方案,使钢筋损耗率从2%降低至0.5%,每吨节约成本50元。本项目钢筋加工总量约3万吨,预计将创造600万元的经济效益。”淮安枢纽工程项目部计划成本部部长周溢表示,“这座云工厂是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成功实践。我们已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其他标段提供构件加工服务,未来要将这套智能建造体系推广到更多水利工程。”
夕阳洒在京杭运河,大型机械施工的轮廓在金色余晖中勾勒出工业美学的剪影,对岸淮安枢纽的轮廓已依稀可辨。而智慧云工厂,每天“吞吐”150吨钢筋,正为这座世界最大“水立交”锻造着坚不可摧的“筋骨”,奏响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的交响乐章。(记者 田慧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