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发展,话创新,说民生……3月6日—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各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密集举行,代表们面对记者的提问,坦诚作答,积极回应。记者参加了河南、湖北两省代表团的开放团组活动,在一问一答间感受两省水利发展的强劲脉搏。
3月6日上午8点,距离湖北开放团组会议召开还有1个小时,会场内已经有媒体记者提前架起相机。
翻开会议准备的湖北画册,“水天一色”美景映入眼帘。作为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三峡库坝区所在地,湖北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随手拿起会议发放的矿泉水,记者发现,水瓶背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缩略图一目了然。一头是湖北丹江口,一头是首都北京,串联起总长超1000公里的输水干线。
这条惠及沿线26座大中城市的调水线让湖北自觉担负起守好“生命水”的时代重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近1.14亿人。
开放团组活动上,这项事关上亿人吃水用水的民生工程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请问十堰市在确保南水北调‘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因为要向北方送水,十堰10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综合治水,世界上主要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十堰都有应用。我们还用卫星、无人机、AI等手段守水护水,确保不让一滴污水入库。”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市长王永辉作出回应。
治理见成效,数据会“说话”。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2024年,水库Ⅰ类水质天数达292天。
2024年8月,十堰丹江口库区群众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的故事,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320万十堰人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动力。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矢志不渝守好一库碧水。”王永辉说。
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的背后少不了科技加持。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在团组会议上发言表示,水利部积极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在长江流域已有数字孪生三峡、数字孪生汉江、数字孪生丹江口等成功案例。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在长江流域管理、工程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计划开展长江流域全链条数据生产线研发,构建算据、算法、算力‘三算’全链条融通发展和创新的业务应用和服务模式,为服务流域水利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精准的数据产品。”黄艳说。
3月7日下午,在河南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记者同样感受到大家对“水”的关注。
作为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
在南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始于陶岔渠首,守护南水北调“三个安全”责任重大。“我们抓住建设国家水网先导区的重大机遇,实施了汉山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确保河湖安澜。”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委书记王智慧说。
在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平台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信阳市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六成以上达到Ⅱ类,每年为淮河下游输送90亿立方米清洁水源。”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陈志伟说。
2024年,河南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639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原盛世治水的新画卷已经铺展……
“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制定实施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净水入黄河工程,加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干渠沿线周边生态治理。”河南省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织网江河,兴水惠民。河南、湖北两省开放团组活动上的涉水话题不仅展现出社会对于水利发展的密切关注,也展现出两省在水利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奋进姿态。(记者 王鹏翔)
原链接:江河奔涌 阔步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