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流经6个省市、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经济动脉,也是一条文化长河,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岁月流转,千年运河积淀下厚重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文化标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宝贵的遗产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如何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利用,继承弘扬运河文化,让千年运河重焕生机,始终是全国政协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大运河通水通航……大运河保护利用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项重大决策,都牵动着政协委员们的心。时隔4年,我有幸两次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考察调研,切身感受这条古老运河的旧貌新颜。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全国政协组织党外委员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的带领下,赴江苏进行考察。作为考察团的一名成员,有机会再次深入京杭大运河常州、扬州的部分点段进行调研,亲眼目睹了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博物馆内火爆的参观场面、国家文化公园怡人的休闲场景、运河沿岸优美的生态环境、古镇街区络绎如织的张张笑脸……多么地令人欣喜,这条千年运河正在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
此次考察主题是企业科技创新,重点自然是围绕着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丰富的行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型企业旺盛的创新创造活力、感受到了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劲驱动力、领略了创新平台灵活的体制机制内生动力。科技离不开文化,创新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考察行程中还安排了部分文化点位,作为一名曾经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政协委员,我自是格外的期待也是格外的留意。更加凑巧的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湾文化生态公园、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这几个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点位,恰是几年前随全国政协调研组前来考察过的点位,故地重游自是又一番景象。
4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了推动《纲要》的制订和落实,2018年9月和2019年4月,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奇葆同志带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深入大运河沿线省市40多个市区县、50余处大运河文化遗址进行了调研。我有幸成为调研组的一员,参加了2019年4月赴山东、江苏两省的调研,并于当年5月24日参加了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会上作了发言。常州和扬州都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自然也是当时深入调研的地区。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刚刚修缮完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尚未动工建设,三湾文化生态公园仅是初具规模。
2019年的调研还历历在目。当时调研组把关注重点放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上,包括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保护、运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原住民的生存状态、遗产本体的保护修缮、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同时也高度关注大运河通水通航和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千年运河沉疴在身,在当年的调研中,委员们和各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居民群众一起为大运河把脉问诊,诊断出的“病症”包括沿线历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文化遗迹底数不清、运河文化展示场馆设施不足、运河故事的讲述缺乏载体等。
委员们在“会诊”后普遍认为,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必须实现大运河全线通水。水是大运河的血脉,然而历经世事沧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常年缺水,全线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富营养化严重,大运河血脉不畅。让千年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必须让运河的血脉流动起来。调研后,各位委员纷纷提交调研成果,积极建言献策。新华社领衔记者徐江善汇总调研组成员调研成果,牵头执笔撰写了《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新名片》的调研报告,在2019年第15期《求是》杂志上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9年7月,中央深改组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案。2022年京杭大运河经补水后实现百年来的首次全线通水。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俯瞰 顾晔麟 摄(常州发布)
带着2019年调研时满满的回忆,10月10下午,再次来到了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熟悉中有着陌生,亲切中有着新鲜。千百年来,人们依运河而居,在运河边繁衍生息,一座古村古镇古街区依河而建,依河而兴。青果巷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延续着常州近千年的文脉,曾经走出瞿秋白、赵元任、史良、周有光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如今,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青果巷一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曲直巷、宽窄弄、深浅径、大小园、遐迩院”的建筑形态,经典与时尚融合的消费业态,引人驻足流连,游人如织,彰显出疫情过后文旅融合消费的良好势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外景(扬州发布)
10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三湾文化生态公园。博物馆内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着实令人出乎意料。这座占地200亩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教于一体,短短4年已收藏自春秋以来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金属器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展览陈列紧扣运河文化主题,向观众全方位地讲述运河文物保护、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带建设发展、文化公园建设带来的美好生活。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博物馆的数字化沉浸式展览,令观众身临其境地有如泛舟河上,感受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风情,体会运河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所在的三湾文化生态公园也是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运河申遗保护工作启动之前,这片昔日的古运河区域水质恶化、环境脏乱,成为城市的疮疤。得益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工程,如今已成为运河沿线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遗产展示、休闲浏览的综合性公园,昔日的运河再次成为人们亲密的邻居。公园内水清草绿、花木扶疏,老人在悠闲地休憩,孩子在欢快地奔跑,年轻的家庭在如茵的草地上露营,运动的健儿在专用的步道上挥汗如雨。
这次考察调研走过的这几个点位只是大运河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在运河千年的时光里,4年的时间何其短暂,但运河4年来发生的变化实在令人惊艳。这古老的运河正如我们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正重新迎来属于它新的荣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