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口是一个地名,因为地理的千年变化,成了一个渐渐被淡忘的名词,人们几乎不知它的出处和存在的意义。
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
古清口原名叫泗口,又曾经叫大清口,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谁先谁后?那就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古清口,一个鲜活的画卷铺展开来,它的辉煌让人震撼。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年代,各个诸侯国在军事上厉兵秣马,你争我夺,征伐不断。公元前486年,远在长江以南的吴国国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结盟,想通过河流向北方运输军队、物资,从今天的苏州开始挖河。这样,运河从苏州连接到长江,过了江又连接了江北的一些河流,形成苏北运河。苏北运河向北到了淮安北、今天新渡口往南的地方,连接到淮河。连接淮河后就拐弯向西,到了泗口,再次拐弯向北,在渔沟拐弯向西,经泗阳、宿迁、徐州、开封到洛阳的东边。这就是中国运河的最初雏形。泗口就是今天的古清口。
由此,泗口第一次走进史籍中,成为古代的南北要津。南北朝的地理大家郦道元在《水经·淮水篇》中说:“淮水(从桐柏山来)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往之。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泗口是泗水注入淮河的河口,在淮阴县。
那么,泗水是什么河?是从哪里来的?泗水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支流,来自山东中部的太平顶山,它流经曲阜、邹城、徐州、宿迁,到泗阳的李岔口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渔沟入淮河。另一支拐弯向南去马头入淮河。泗水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条文化河流。《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当年就站在泗水的上游,告诫弟子光阴如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奔腾向前,时不我待,要刻苦勤奋。两千年后,毛泽东在诗词中再次诠释这个故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泗水千里迢迢奔到淮阴,在哪里入淮呢?唐崔国辅在诗《漂母岸》中说:“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泗水口的南岸是淮阴县城,即今天的马头。
泗口为什么进入地籍、志书?它有什么特殊的地理位置?泗口处于中国东部平原的第一个爬坡台阶上,在淮阴的西部海拔约11—12米,而东部只有7—8米,几米的落差让这里的水流非常湍急。因此,古人说这里是“平明放溜出清口”,是“平淮一梦三十里,有日无风神所借。”
在远古时代,淮水是“四渎”之一。所谓的渎是古人认为的最大河流。可以想象在远古蛮荒时代,泗水入淮口是很宽很大的水面。那时候人烟稀少,水边连着天际,因而写出“锄禾日当午”的唐朝诗人李绅,在《却入泗口》诗中,有“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的诗句。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中记载:“在今天的古清口街道有‘浪石’的地名,在宋朝就有出现。浪石浪石,是浪头打到的石头,可见水之大。”
另外古清口街道有王草庙地名,据说在元朝有王氏看到水面漂来了木质菩萨,于是建草庙供奉。《淮阴风土记》说王草庙向东南的地域,都是大河之床,这说明河口很大。《淮阴风土记》还记载,民国初有干姓人家在古清口的遗存地桂塘捡到过大碗。到20世纪90年代建设华能电厂的时候,还曾挖到沉船。
泗水南来,因为水流清澈,比淮水清澈,所以历史上有人称泗水为“清河”。到了末段,因为分为两岔,就称为大清河、小清河,两个入淮口,分别称为“大清口”“小清口”。
因此,大概在魏晋之前都称泗口,到了唐宋,就有人把它叫“清口”了。霜落潮回雾连野。大清口在赶潮峥嵘两千年之后,终于走进霜雾之中,给人们留下一个神秘的面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