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食博会后,11月15日至17日,又一场盛会——首届枢纽城市发展论坛在江苏淮安举行,瞄准其“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城市新名片。
以“交通支撑发展,枢纽促进融通”为主题的的论坛,邀请了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城市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及运营管理等方面专家,以及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管理信息化研究机构、交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者汇聚淮安,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共促发展。
从“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到“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淮安,如何以枢纽发展激活做强“腹地”优势,发展壮大枢纽经济?
枢纽淮安,交通先行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在此交汇、南北分界线穿城而过,“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冲,成就其“运河之都”的万千气象。
近现代以来,随着海运的发展和铁路的兴起,淮安的枢纽地位日趋弱化,城市发展随之下落,实现中心城市的复兴梦想、再现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成为一代代淮安人的美好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嘱托为遵循,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站位、大格局研究、谋划和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淮安定位为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重要节点之一;淮安与徐州、连云港作为组合枢纽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被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2021年9月,淮安更是确立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政策支持高屋建瓴,淮安交通建设发展势不可挡:徐宿淮盐和连淮扬镇铁路、机场二期、市区内环高架等一批具有关键性支撑、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先后建成,正正加快实施宁淮城际铁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叠加二级航道、机场三期、淮安港三期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完善以高速铁路为骨干、国际空港为核心、高等级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淮安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约920亿元。随着“高速梦”“飞天梦”“轨交梦”“高铁梦”“高架梦”相继照进现实,淮安具备了打造和合南北、连接东西的枢纽城市基础条件,并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在淮安叠加实施,发挥交通优势、壮大枢纽经济势在必行。
公铁水空,多式联运
依托交通之便,淮安枢纽经济、门户经济逐渐发力。
一艘艘货轮一字排开、高耸的龙门吊繁忙作业、色彩各异的集装箱被运往世界各地……淮安港,这个目前江苏内河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从2012年5.5万标箱攀升至2021年超30万标箱,2022年以来已累计完成39万标箱,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稳居江苏内河港之首。
因“运”而兴的淮安,正以推进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及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攻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内河航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区域乃至全国内河枢纽港地位。
11月12日,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专题调研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在淮安港三期扩建提升工程现场强调,要进一步深入谋划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加强与上海港、省港的互联互通,积极争取航线、物流配套支持,不断提升淮安港的物流集聚能力,加快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为地方发展集聚更多产业。
水运蓬勃发展,高铁物流、航空货运也在蓄势起飞。
一方面,淮安市抢抓快递物流高速发展机遇,积极谋划推动淮安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建设,宝能集团、传化集团、华润万家等物流巨头纷纷“抢滩”淮安,设立区域总部或大型物流园区,全国快递企业“前十强”均在淮安设立了区域分拨中心,淮安高铁物流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按照专家意见完成鉴修。另一方面,淮安机场与顺丰、德邦等多家知名快递企业建立长期货运合作关系,已开通5条国内全货机航线,2021年货运吞吐量将近2万吨。
随着淮安现代物流产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日益显现,洪泽湖大闸蟹等淮安本土优质农产品、电路板等IT产品以及各类快件运输有了快捷通道。便捷的交通和较低的物流成本,也让外地客商“来得了、来得快、留得住”,一大批有影响的企业纷至沓来:8月23日开幕的中国·淮安第二届淮河华商大会成功签约69个项目,揽资876.2亿元;11月10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暨首届金秋经贸洽谈会成功签约41个项目,揽资903.55亿元。
专家“把脉”,“良方”赋能
枢纽经济作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新动能和增长极。
首届枢纽城市发展论坛落地淮安,既是淮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打造枢纽城市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也是淮安打造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发展枢纽经济的创新探索。聚焦大交通、汇聚大智慧,与会专家交流探讨交通枢纽建设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方向,为淮安“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在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看来,淮安有着建设枢纽城市的战略优势、资源优势,但离建成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仍存在许多可以改善、优化的地方,如缺乏一流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引领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足等。同时,“高铁效应”下,淮安能不能接得住产业转移、避免“过道效应”“虹吸效应”,都是亟待思考和需积极应对的课题。黄卫建议,要找准城市定位,以城市分工思想拥抱产业转移和升级,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计划和产业链现代化,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重点发展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主导产业。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重点从交通与用地深度融合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大力度推进一单制物流系统建设等方面,阐述枢纽城市对交通系统的发展要求和建设关键。在他看来,建设好枢纽城市的根本遵循是系统科学思想,在枢纽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城市能级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必不可少。
当前,淮安正加快推进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力争到2025年淮安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500万人次、货运保障能力不低于20万吨。基于航空都市模式的空港新城发展探索,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为淮安擘画发展新蓝图:以临空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与航空贸易需求紧密相关的高附加值产业,形成航空产业体系。
手握“良方”,淮安市市长史志军表示,将以本届论坛为契机,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紧扣省委“淮安正处在‘重塑’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加速产业结构、中心城市功能、交通地位“三个重塑”,更好地完善枢纽城市功能,促进枢纽经济发展,努力将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跨越赶超。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枢纽城市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公路学会与淮安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交通领域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规划、产业、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夯实淮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动淮安枢纽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淮安交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原文链接:重塑发展阶段,“运河之都”淮安如何崛起“枢纽新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