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京杭运河流经无锡的河段历经多次变迁,现今航运已全部改道由城西绕过无锡城区,并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三级航道。而原在老城区穿过的古运河仍基本保留着它多次变迁的历史遗痕,承载着无锡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她独有的特性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条古老的城区运河总长10。9公里,分为三段,各有特色,可概称“南河北湖中一环”。其中的“北湖”即北塘段的芙蓉湖遗迹区。就现有的无锡运河布局而言,北塘段古运河范围为江尖到吴桥(本文简称其为“北塘运河”),虽长度仅有1。2公里,但却是三个河段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河段,又是古运河穿越古芙蓉湖主要遗迹所在,在无锡古运河中有其突出的特征,有着十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成河历史最早,是无锡城区运河的源头
这一河段是古京杭运河穿越古芙蓉湖的起点段,其起源历史可追朔到2700年前,即公元前510年左右,吴王阖闾迁都苏州而开疏的首条古江南河——“吴古故水道”。这条贯通吴国新都苏州和古都无锡(梅里及闾江阖闾城)的古水道,从苏州经泰伯渎,穿芙蓉湖接古闾江,通阖阊城。并在阳湖(芙蓉湖的西南部)分道向北,到江阴利港入长江,可通向扬州。北塘段运河正是“吴古故水道”穿越芙蓉湖中的一段。后在公元前495年夫差开挖苏州到奔牛的“江南河”(即今京杭运河江南段)时,也利用了这段湖水面(江尖至双河尖),穿过芙蓉湖通向常州奔牛。可见,称为“北湖”的北塘段古运河在现存的城区三段古运河中是最早的一段,比南段(“南河”)早15年左右,比中段(“一环”)的形成要早2000多年(南段于公元前495年开挖,中段形成于明末清初)。也正因这段古河道的存在,使京杭运河、吴古故水道及泰伯渎有了同一发展缘源,把江南运河的历史提前了600余年。
古芙蓉湖的唯一代表性遗址
古代无锡是一片水乡泽国,除惠山到梅里的东西向一条带状陆地外,南面是太湖,北面是古芙蓉湖。芙蓉湖紧贴无锡,又名无锡湖、射贵湖。《越绝书》称:“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唐代陆羽的《惠山寺记》称该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其中“长洲”即今苏州常熟,“晋陵”即今常州),这些古时的记载都表明了古芙蓉湖的位置、范围和浩大气势。在春秋末期古运河开通后,自战国黄歇开始在大运河的渠化建设和芙蓉湖的治理垦殖中,运河两侧的水面逐步缩小,垦成圩田,并持续向湖中心推进,最后在明代周忱的治湖中芙蓉湖基本消失。仅剩的如白荡圩等一些圩外小湖荡,又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湖荡围垦风潮中消失殆尽。至今,在古芙蓉湖范围内的圩外水系京杭运河、锡澄运河、羊溪河等骨干河道中,唯京杭运河北塘段最为宽广,长度只1。2公里,河面却宽达120~150米,尚能呈显湖形。历史上无锡人也一直都把此处称作“芙蓉湖”,并简称为“蓉湖”,周边还有很多如莲蓉桥、蓉湖庄、蓉湖楼、蓉湖公园等等与芙蓉湖相关的称谓。现在万顷芙蓉湖就留下了这块宝贵的遗址,承载着芙蓉湖悠久的历史积淀,无锡要珍惜这样一块宝地,也有责任把这一历史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历代水利治理保护了北塘运河的稳定完好
北塘段古运河自古以来水利治理不断,也是无锡治水事业发展较早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治水史迹。“吴古故水道”和“江南运河”修通后,为提高运河航运的安全性,战国时黄歇就从运河入芙蓉湖口开始对穿湖河段进行“渠化”改造建设。经疏挖河线底泥,加筑二侧河堤,使穿湖的河线成为完整的河道,保障航船不受湖面风浪影响,安全通行。这是黄歇对京杭运河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其良好的航运功能一直延用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现仍完好保存为古运河遗址。
在挖河筑堤的同时,黄歇还对外侧湖面因地制宜的逐步进行围圩垦殖,这就是史书所记黄歇“治无锡湖,立无锡塘”的伟业。自此无锡有了“北塘”这块地方的雏形,也开启了芙蓉湖治理垦殖的先河。经黄歇对北塘段运河的治理和二侧垦殖圩子的建设,使这段河道得到了加固和稳定,在以后很长的年代里都能正常运行。至宋代,由于运河航运和芙蓉湖垦殖治理的需要,于宋嘉祐三年(1058)和元祐中期(1086~1093年)在北塘运河的上下游修建了五泻、斗门和莲蓉三座堰闸控制水流,又于绍圣中(1094~1097年)转运副使毛渐在莲蓉闸东北开莲蓉河分散了水势,更好的保护了北塘河段的水情稳定。
吴桥东路明清古塘岸
明清时代,随着漕运事业的进展,航运和储运事业快速增长,对河岸的侵蚀破坏日益加剧。于是在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无锡知县刘五纬加筑了莲蓉桥至三里桥的北塘堤岸,长320丈,人称刘公塘,因用大块平滑的青石砌成,又称“鹅子岸”。后又初筑了三里桥至石塘湾的石塘岸,长20里。崇桢七年(1634年)巡抚张国维、巡按祁彪佳檄无锡知县陈志忠疏运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徐永言疏浚无锡城区运河时,都对北塘河段作了修疏。清康熙十九年(1754),北塘名士顾敦看到三里桥至石塘湾的运河塘岸损坏严重,对塘岸上的驿道影响很大,即自行损资对塘岸进行了全面加固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廖纶在修筑无锡南北运河塘岸中,又对北塘沿线的石塘岸作了较大规模的整修。这些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既保护着二岸圩区的安全,也保障了北塘运河的繁荣和发展(这些古塘岸在解放后道路拓建时被埋在路面下)。
在现代水利建设中,北塘运河段仍是无锡城市防汛工程的重点,1976年开建的新三里桥枢纽是北塘联圩最大的闸站,且是无锡城市防汛建设的开端。沿河修筑了防洪驳岸和挡水墙,保障了北塘地区的防汛安全。2007年在北塘运河上建设的江尖闸站是城区防洪控制圈一个重要枢纽,在保护城区古运河历史遗迹和改善古运河水质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项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如在外形上做好必要的改造,将可成为北塘运河上的又一处靓丽的水文化景观。
北塘运河二侧围垦区河网配套建设,创造人居和生产条件
黄歇“治无锡湖立无锡塘”后,人们逐渐迁入定居,并开挖布设了引排水河道。在南岸开挖了惠山浜(寺塘泾),锡丰浜、李家浜、龙船浜等直接沟通运河的河浜。在北岸则开挖了一条同运河基本平行的内塘河(古称里塘河),从高桥五泻水(今锡澄运河)口一直通达北塘大街西头,由老三里桥和新三里桥二个口子流入北塘运河,另在内塘河北侧的老北塘段有霞美路浜通到大田岸以北地区,有信德桥浜通青石路,并转向西通达大王庙。在三里桥处,还有向东穿过小三里桥到灰埠头分为二支的河道,一支沿全昌路向北通到后祁街,并转向东延伸300多米,一支是经蔡墅巷小学和积余小学之间的河塘通到大河池附近。从这一北塘圩内的地形看,是北高南低,内塘河正开在低处,南北向的河浜有利于有效排水,布局十分合理。而且这些河浜的走向都通向后祁街、青石路,说明当时后祁街一带确是人居集中的地区,也证实了老无锡“先有后祁,慢有北塘”的老话。这些河道在古老的“无锡塘”里形成了一个小河网,创造了老北塘核心区居民的用水、排水和运输条件,也为后来米市及粮油加工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惜在“无锡塘”内的这些河道河浜现在只剩下了内塘河新三里桥以西的河段了。
宽阔的水面和密布的河网孕育了北塘米市经济发展的光辉华章
自春秋时古运河的开通,继而黄歇治湖立塘,北塘地区人气开始聚集,唐宋年代就有商旅兴盛,到明清时期随着“漕运”发展和清末民初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北塘成为无锡米、布、丝、钱“四大码头”的重心,其中米码头形成的米市更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无锡的米市虽先创于北塘莲蓉桥,发于南门外伯渎港,但随着漕运量的增大,逐步集中到了北塘运河古芙蓉湖区域内,成为“四大米市”中唯一设在千里运河上的米市。无锡米市鼎盛时,三分之二以上的粮行集中在北塘地区,而在北塘运河区域(古芙蓉湖遗址)内又要占北塘地区的百分之六十多。另外还有堆栈(粮仓)、碾米、面粉、食油、酱园、淀粉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三十余家。这一地区拥有这么多的粮食企业,每年粮食吞吐量达一、二百万石,都要由水路运送。船舶的进出、交会、编组需要有充裕的水面,船舶的停靠、货物的装卸都需要足够的岸线。北塘运河则以古芙蓉湖的宽广及周边河网的分流,显示了她大水面和长岸线的独特优势,满足了米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障了无锡米市的成功。当时,在北塘运河周围天天都有成百上千艘粮船在作业,时时可见水面百舸穿航、岸边千夫力作,街上万人走动的繁荣景象,这是历史留给三里桥老北塘人永世不忘的记忆。
古芙蓉湖治理留下的其他水文化遗存
北塘段运河经穿芙蓉湖治理留下的文化遗存,除水利工程本身的水工遗迹,还有不少与水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物质遗产主要有“墩、桥、尖、亭、津、渡”等六类:
墩
“墩”即黄埠墩,这是黄歇在整治北塘运河时留下的一个由惠山余脉形成的小岛,传说黄歇曾在岛上指挥疏河筑堤工程,为纪念黄歇的历史贡献,命名为“黄埠墩”。曾名小金山,墩小而圆,面积220平方米。因曾有文天祥、海瑞、康熙、乾隆等史上重要人物在岛上驻足留宿,并留下了珍贵墨宝而闻名天下。历史上黄埠墩曾多次损毁重建,现有建筑重建于1981年,198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
“桥”主要有“三里桥”“吴桥”和“信德桥”。
“三里桥”初建于东晋时代,由顾恺之出资建造,可谓锡城最早的古桥梁,因桥址距莲蓉桥处约三里许而得名。三里桥有老、小、新三座。老三里桥(古称大三里桥)位于北塘大街和现吴桥东路交接处,为平缓的坡面石拱桥。小三里桥(古称顾港桥)在老三里北约35米处,为条石面板桥。新三里桥在老三里桥西350米处,为较高的平板桥(可通行粮船),桥坡以平缓的低台阶(行人)为主,有部分为钭坡(行车)。三座桥中,最早建造的是小三里桥,老三里桥原为一座小木桥,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由顾恺之后裔顾樊章父子改建成石拱桥,曾于1950年拓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市政填河筑路中,同小三里桥一起被拆毁。新三里桥古为驿道上的小桥,民国初由北塘富商蔡缄三出资改建为高平板桥,曾于1950年拓建、2000年改成箱涵桥,2019年又作了降高、减坡、拓宽的改建。三里桥位置正处在北塘运河的中段,也是北塘米市的中心地带,在老无锡们心中可谓是北塘米市的代名字,在无锡颇负盛名。
老三里桥及蓉湖楼
“吴桥”位于北塘运河的西端,民国初由在无锡办厂的安徽人吴子敬独资捐建,故名吴桥。原桥是一座三孔下承式钢桁架桥,桥面为洋松木板,桥长81米,长期为无锡城区最大的桥梁。解放前后曾对木桥面多次更新和桥桩加固,后经1965、1983、1994年改扩建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
初建吴桥原貌
“信德桥”位于志强路西端同原大田岸交接处河浜上,是民国时期无锡千桥会集资捐建的桥梁之一,为钢筋混凝土梁板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填河时拆毁;
尖
“尖”即江尖,在北塘运河的东头,是古运河与古梁溪河在芙蓉湖口处的交汇点。这里古时为二河交汇形成的一片河湖滩涂,当时运输宜兴丁蜀特产陶制缸盆坛罐的船只穿太湖、进犊山口、走梁溪河到无锡销售,并转由运河远销各地,这片滩涂正好是堆放、储存、转运的最佳处,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了缸罐陶器的专门堆场,并建造房舍建筑,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被称作“缸尖渚”,雅称“江尖”。江尖西南面是古梁溪河,北面是古运河,东面还有一条横浜河,旧时三条河上均无桥梁,在江尖上走一圈都走不出江尖,故在无锡流传着“江尖渚上团团转”的趣语。现江尖地区已建成了“江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场所,但也保留了“缸尖”的历史印记和“纸业工会旧址”等历史遗存;
亭
“亭”即是老三里桥东侧的“接官亭”。这里一面是运河,一面是驿道,是无锡县衙迎接上级官员的历史遗址,由码头、状元牌坊(孙继皋)和迎潮馆(相当于现代的招待所)组成。这些建筑经太平天国破坏和日寇轰炸已荡然无存;
津
“津”即码头,分官码头和御码头二种,在北塘运河段内有官码头一处,即接官亭的八字形码头,有御码头5个,4个在黄埠墩,一个在黄埠墩南面的慈云寺,都是为康熙、乾降上黄埠墩及换船进惠山浜而设置的;
渡
“渡”即运河上的渡口,旧时北塘莲蓉桥至吴桥2公里多的运河上没有一座桥,北塘运河米市河南多堆栈,河北多粮行,二岸频繁的交通主要靠摆渡。
在这一段共有4条渡线:
一是老关帝庙(人称“府殿”,后为解放电影院)渡向黄埠墩及惠山浜东西二角,
二是新三里桥西堍渡向锡丰浜东西二角,
三是接官亭渡向李家浜东西二角,
四是秦栈弄渡向江尖及和新里(龙船浜西侧)。
这样密集的渡船风情,是北塘运河一大特色,也是运河历史的一项宝贵传统文化遗存。非物质遗产主要有河里的“龙船”和“灯船”,河岸上的“小热昏”和“宣卷”。
“龙船”就是赛龙船活动的船,在北塘运河这个芙蓉湖的遗址里,每年端午都是无锡龙舟赛的主要赛区。
“灯船”则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无锡盛行的一种高档游船,装饰华贵富丽,称为“画舫”。灯船上备有茶水船菜,有的还有妓女,是官宦、富家作乐的场所,民国时期也有商人用灯船作为接待客商和洽谈生意的地方。北塘芙蓉湖是灯船活动的主要区域,大多于夜晚时分在宁静的湖面游荡,是那段时期芙蓉湖的一种特有的文化风景。
“小热昏”和“宣卷”是在北塘运河沿岸地区广为流传的小型民间街头说唱形式。其中小热昏较为简单,形式灵活,曲调流畅,内容宽泛。宣卷是由宗教文艺演变而成的说唱艺术,内容以佛道和民间故事为主,形式上是一种以娱乐劝善的集体活动,宣卷时由一人领讲,参与者和唱,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清末和民国期间,这二种民间街头艺术在运河边米行前的场地上几乎每晚都有多处活动,在百姓中影响很大。
北塘运河水文化遗迹分布图
以上所述都只是北塘古芙蓉湖穿运治理留下的水文化遗存,而在这一区域里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民族工商、古民居、古街坊、古园林、古教堂、历史名人,以及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文化遗产。所以,北塘运河在无锡古运河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可惜的是在长时期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化的冲击下,北塘地区文化遗产的破坏实太严重,不少可贵的历史遗迹都被堙没消失。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以国家层面重点工程实施。这正是北塘运河重展光辉历史风貌的最佳时机,我们不能因原有文化遗产破坏严重而退缩,应作出更大努力,抓紧发掘、修复、保护和展示好北塘运河丰富的历史遗存。在规划建设中,如能以北塘古芙蓉湖遗址为核心,把二侧的三里桥接官亭历史街区、运河公园、江尖公园等融合起来,组成一个“古芙蓉湖遗址公园”,甚至还可包含惠山名胜区和惠山古镇,作为无锡城区古运河“北湖”段的实体,列入无锡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核心区的重要内容,以使无锡古芙蓉湖遗址的丰厚文化底蕴焕发出更为灿烂的光彩。(徐道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