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运河要闻
  • 运河文脉
  • 重点项目
  • 运河纪事
  • 运河大观
logo 运河纪事
  • 大运河淮安段 >
  • 运河纪事 >
  • 正文

2022年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常州举行

2022-12-15 17:04: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工业遗产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沿线城乡的文化记忆,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能。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12月8日,“2022年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工学院举行,百余位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大话题。

  协同开展大运河文化研究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的骄人成绩中,常州分院贡献了重要力量;青果巷‘老城厢’复兴发展中有分院专家的建言献策;刊发在《大运河智库》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常州经验的多本著作出版发行。”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成立三年来,在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上深耕厚植,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在协同创新中开拓大运河文化研究新的领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的研究支撑,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要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介绍说,以常州工学院为依托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和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以来,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常州智慧,逐渐打造出吸引人才、深化研究、服务决策的“文化智库”。他表示,学校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进一步策应国家、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道,推进研究院建设,助推学校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促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既能实现遗产价值的全社会共享,又能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互相促进、深度融合。

  实施工业遗产区域整体规划和保护策略,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区域协同发展有效融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表示,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域,中心区由上海等27个城市组成。这里河网密布、资源丰富、历史深厚、文化多元,多数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表示,上海世博会、徐汇滨江和杨浦滨江等地区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实践中注重整体性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遗产活化利用,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利用同步发展。大运河沿线工业城镇整体复兴、滨水地区工业遗产景观要实现可持续保护管理,推动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同样要做好整体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工业、土木和水利工程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针对各类遗产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技术措施,通过面向广大群众的宣传活动提高认同、深化认知,使工业遗产保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保护大运河文脉、彰显运河文化魅力的“核心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必将促进沿运城市协调发展。夏锦文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大运河和长江沿线城市发展的珍贵机遇和资源,将成为沿线城市新地标和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名片。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本质要求,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动沿运城市协调发展,就要强化文化产品供给、构建沿线城市文旅融合新格局、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动沿运城市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文旅开发、区域产业联动与大运河文化传承、沿运城市发展与沿河生态空间优化三对关系。

  挖掘沿运工业遗产丰富价值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再现了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在保护基础上挖掘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的多方面价值,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沿运工业遗产保护传承中构建中华文化标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伯英对欧美、日本工业遗产保护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正在成为各国彰显工业化成果的国家战略,对于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从古代传统手工业到近代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工业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从西部大开发到新时代大国工匠、大国重器,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展之路。大运河沿线的广大区域和众多城市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行了较早的探索,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工业文化遗产。以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为范本,传承工业文化、保护工业遗产,讲好中国工业化故事,运用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更好地构建中华文化标识体系,能够使有形的工业遗产转化为鼓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形精神力量。

  大运河在常州连江通湖,沿线文化遗迹和工业遗产丰厚。常州全面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使传统手工艺熠熠生辉、运河纺织业华丽转身、百年老工业生生不息、两岸老企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用新时代的脚本续写了常州工业通向未来的文化记忆,打造了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常州样本。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执行副院长汪瑞霞介绍说,大运河常州段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的建构从社会、时空、媒介、功能四个维度展开。她认为,实践中,景观设计与文化记忆“融合共生”,是大运河沿线特别是常州段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价值目标与策略;理论上,两者“融合共生”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和指向性特征,是一种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国家文化公园理想空间构成的方法论体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蒋楠分析了江苏工业遗产的主要特征及典型案例筛选标准并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应以价值为引领,探索基于价值实现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全过程模式及其数字化技术,以科学保护与发展推动工业遗产融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会议由常州工学院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共同主办,江苏省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协办。在分论坛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从城市工业遗产再开发、工业遗产信息化平台建设、新型运河载运工具设计、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视角就如何最大化创造工业遗产的空间价值和历史价值进行了广泛研讨,对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智慧。

素材源:王智信
编辑:王镜榕
审核:苏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为你推荐

重磅推荐

  • 央视省台聚焦第十八届台商论坛

阅读排行

  • 扬州:世界运河之都 世界美食之都 | 这里是江苏
  • 南船北马 花满清江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运河欣赏|运河边上窑湾绿豆烧、甜油的故事
  • 运河研究 | 无锡水文化与城市变迁发展
  • 江苏淮安: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 助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 运河研究 | 无锡古运河北塘段水文化底蕴
  • 运河美文|清口枢纽——镌刻在大地上的“中国河工文化博物馆”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 运河研究|试论通济渠的水利灌溉
  • 真州城南天下稀——仪征大码头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