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承上启下 赓续千年 一脉相承展新颜
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上启下,连接东西,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安徽地域文化特质。今天,就让记者带您了解这段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大运河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记者看到永久性保护大棚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未来随着遗址文化公园的建成,於废了数百年的大运河将重见天日,展现出它曾经的辉煌。
大运河安徽段全长180公里,其中地下河道遗址约133公里,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就是其中重要的遗址点。目前,在这座形似宋代船舶桅杆的永久性保护大棚之下,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计划将其建成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核心展示区。
隋唐运河古镇是淮北市重点打造的商业综合体,夜幕降临,市民游客徜徉于古色古香的街巷、夜市,可以感受隋唐运河文化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北市杨家香包非遗传承人杨海玲介绍,茉莉、玫瑰等花香比较受年轻人喜欢,中草药一般就是对香包了解的人喜欢,有不同的款式,小的可以随身带,大的可以挂在家里做装饰。
运河给淮北带来的不仅是商贸的繁荣,还有生活习俗的变迁。在临涣古镇,连片分布的20多家茶馆大多还保留着传统风貌,喝“棒棒茶”、听地方曲艺的生活方式在此延续了数百年历史。
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民俗专家王士宏介绍,漕运、水运发达后,南来北往的商人就云集在这里,各种习俗也在临涣扎根,魏晋时期出现了茶摊,宋代出现了茶棚,到了明代出现了茶馆,老百姓把当地民俗带进了茶馆,这么一喝就是600年。
临涣的老茶馆临街而建,没有奢华的装修,只有浓浓的烟火气。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只要放下1元钱,就可以细品各种滋味。
临涣镇怡心茶楼第五代传承人张秀侠说,这边接地气、接人气,这样慢节奏的生活,适合人们来歇一脚,消磨消磨时间。
重走申遗路,记者又来到了安徽省宿州市,这里是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在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有28公里有水河段,有5.8公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也是通济渠安徽段唯一有水的河段。
为做好运河管护工作,这些年,宿州市在运河古道沿线,先后实施了清水工程、绿荫工程和大运河通济渠保护展示工程等,通过对运河水体和两岸进行整治提升,让千年古运河再现芳华。
宿州市泗县文旅局副局长苌荣表示,他们对运河遗址段范围内的老旧村庄进行了搬迁,对河道的水系进行了治理,并对沿线的文物资源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摸底梳理。此外,还打造了运河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提升运河活态,充分发挥运河遗产的文化价值。
宿州:千年汴水千年情 运河古城展新姿
汴水,在宿州当地又称古汴河,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作为安徽运河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宿州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宿州市正结合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从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等多方位发力,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充分展示“运河古城云都宿州”城市形象。
淮北:文脉绵长 灼灼其华 隋唐运河展新颜
汴水,在宿州当地又称古汴河,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作为安徽运河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宿州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宿州市正结合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从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等多方位发力,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充分展示“运河古城云都宿州”城市形象。
河南商丘:遗迹深藏“地下让运河从历史中“活过来”
河南是大运河流经古都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主河道线路最长的省份。目前,大运河河南段已探明的河道长度达686公里,与其他流域不同,它或隐或现,有的流淌在地上,有的则湮没于地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昔日运河重镇——河南省商丘市,共同探寻深藏“地下”的运河遗迹。
在河南省商丘市通济渠商丘夏邑段的遗址,记者看到有一座石碑,可以感受到原先的运河,已经深埋在脚下,虽然说这段运河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运河却影响着当地的文化与发展,走进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文化遗址展示馆,一件件展品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运河两岸曾经的商贸繁荣。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流经河南商丘的大运河属于隋唐大运河。
原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良田介绍,唐宋时期两个王朝的发达,追根及底,就是依赖了这条运河把南方大量重要的物资调往北方。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绿影一千三百里”赞美隋堤遍植烟柳的胜景,然而,这种胜景如何印证?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都“无解”,直到十多年前,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考古工作者对通济渠夏邑段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发现当地的325省道与运河产生了交集。
王良田告诉记者,由于公路就压在了运河河道上,在公路改造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瓷片,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原来,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商丘段逐渐萧条。明代中期,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河道淤塞,后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通过考古挖掘,工作人员发现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全长约27公里,运河河堤、河道、地上建筑等遗迹也重现在世人面前。它展现了隋唐宋时期通济渠夯土驳岸的形制与工艺以及巨大的河道规模,也反映了河道历史的线路与走向,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翔实材料。
近些年,商丘市组织编制《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围绕“运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据了解,大运河商丘段自西北到东南贯穿商丘境内,除夏邑县外,还流经睢县、宁陵县、睢阳区等多个县(市、区),全长约200公里。
记者来到通济渠商丘南关段,记者感触到,虽然黄土无言,但是历史有声,能够感受到非常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据了解,当地政府也在用他们的方式来保护着这里,例如在对地下部分进行回填之后,一比一复刻的南关码头。
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是目前通济渠沿线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一处河道、驳岸遗址,为真实了解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河道变迁、疏浚的历史以及河道的筑建方法、加固方式等提供考古实物资料。
商丘市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黄英杰表示,关于南关码头以后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区委区政府专门拨出了150亩地,就在南关码头的东北方向,大概100米左右,下一步就是准备建设一园一中心,一园就是大运河国家公园,一中心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南关码头的展示中心。
运河太长,千言万语不足以描述;残迹虽短,但一舟一楫都弥漫着历史烟云。通过一路走访探寻,我们不难发现,商丘的几处大运河文化遗址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大运河文化同样也哺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只有记得历史、保护历史,才能讲好“大运河故事”,激发商丘新时代的文旅力量,让大运河文化闪耀中原。
王良田表示,第一个是做好现状保护,更多地挖掘文化的内涵;再一个增加景点的可看性、可视性,把真正重要的价值展示给观众。
黄英杰告诉记者,当地准备把南关码头作为研学的目的地,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隋唐大运河的辉煌历史,能够在市民和群众中得以认识和传颂。
商丘:遗迹深藏地下 让运河从历史中“活过来”
大运河商丘段自西北到东南贯穿商丘境内,流经夏邑县、睢县、宁陵县、睢阳区等多个县(市、区),全长约200公里。与其他流域不同,它或隐或现,有的流淌在地上,有的则湮没于地下。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昔日运河重镇——河南省商丘市,共同探寻深藏“地下”的运河遗迹。
鹤壁:遗大运河初创时期典型代表 加快步伐恢复运河古城风貌
大运河(鹤壁)浚县段是位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南段区域中心,开凿时间早,是大运河初创时期的典型代表,既见证了城市历史的沧桑巨变,又承载了璀璨丰厚的文化记忆,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经浚县的大运河即卫河(永济渠)呈西南至东北走向,从浚县县境穿越而过,全长约71公里,通航近1800年。近年来,借势大运河成功申遗,浚县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扬古”的理念,全面加快古城保护建设步伐,逐步恢复运河古城风貌。
安阳:拥有大运河永济渠段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
大运河(安阳)滑县段现称卫河,地处河南省北部,自南到北流经道口古镇,全长8240米,交通便利,东望齐鲁,西倚太行,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存运河河道本体、码头、水闸、道口古镇的城墙、一面街、顺河南街、顺河北街、大王庙等文物遗迹,河道本体保存完整且水质条件良好,周边环境风貌没有受到破坏,是现存活着的、流动的大运河永济渠段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
洛阳:“超级粮仓”见证运河漕运繁华
为加强南北联系,隋炀帝定都洛阳后,决定修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联系全国的大运河。如今的洛阳,还保存着通济渠(洛阳段)、含嘉仓、回洛仓等大量珍贵的运河遗产。运河的开通为粮食运输提供便利,洛阳回洛仓、含嘉仓遗址就是隋炀帝在运河沿线建造的粮仓。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洛阳在最鼎盛时期,其周边粮仓存储的粮食甚至可以支用数十年。当前,洛阳正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对隋唐洛阳城、隋唐大运河的珍贵遗产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随着更多沉浸式体验新文旅项目启动实施,游客将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盛世隋唐”的烟火气息。
郑州:“荥泽八景”名噪一时 运河兴衰再“蝶变”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索须河段长约16公里,目前主要是城市泄洪排涝景观河道。通济渠惠济桥段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历史上,隋炀帝曾多次乘坐巨型龙舟,率领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渠两侧是御道,沿途遍植柳树。“隋堤烟柳”从此和鸿沟暮云、惠济长桥、黄河古渡成为了著名的“荥泽八景”之一。为守住丰厚运河遗产,多年来,郑州市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挖掘、研究、本体保护、展示利用等系列工程的工作思路,建设大运河档案监测中心。通过全覆盖的监测监控,及时掌握大运河水质、水量、环境等重要因素情况,还实现了移动跟踪、客流量监测分析等功能,使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能力大大提升。(图文:运河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