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优秀文化资源赋能建好、用好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人的现代化的主动追求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公民素质的核心要求,提示人文经济的基本内涵。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有效保障国家文化公园人文经济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完善治理机制是关键。数字运河、数字长江需要大型数字平台助推。当前,数字技术与人文经济的结合,围绕社交行为形成的经济新形态是重要的变量。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大运河、长江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跟上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需要,用新技术为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运营注入新动能,增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创新活力,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推动文化展陈、博物馆等传统业态的数字化升级。
进一步发挥法治的杠杆作用。过去,数字平台主要是完成信息撮合,不参与到具体交易,相关的制度规范局限于私法领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许多平台不仅制定规则,还参与定价、处理投诉、裁决纠纷等。国家文化公园运营,将涉及数字产业中的区块链、交易渠道相关制度,还有数字藏品相关规范等,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亟须加强法治实践,深化网络综合治理,提前布局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新型产业,将新技术与人文经济综合起来进行制度设计,为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法治边界和想象空间。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助力国家文化公园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文经济相关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在城乡建设用地收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科技创新周期较长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江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的优势,有助于解决目前城乡发展普遍存在经济和人文不协调问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人文经济含量,需要全民动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历史传承、文化导向、环境营造、制度供给等方面持续努力,推动规划先行、总体部署,细分步骤、责任到位。
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落在江苏,其城乡沿线有着大量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市县级历史文化遗产。应完善顶层设计,建好、用好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机制创新,把发改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文旅部门的“文旅融合发展”等政策结合起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集成创新,助力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文化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在经济建设中“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存续和发展。建立完善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督察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技艺、音乐、舞蹈等的保护认定工作,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在尊重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好、运用好文物、古籍、非遗和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要素。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创新保护模式,推动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与产品制造、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努力以文化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而且在精神层面也能传承好。(新华日报 陈爱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