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丽新现场督办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的议案”办理情况。
蔡丽新强调,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导段、示范段、样本段”和“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使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真正成为我市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重要支撑、重要品牌。
市长陈之常出席议案办理督办会。市领导周毅、唐道伦、徐利华、周茂萱、王红红参加活动。参与提出议案的部分市人大代表应邀参加活动。
蔡丽新实地察看了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水工科技馆、清江浦1415街区、里运河南岸慢行系统、淮安区竹巷西街改造等项目建设现场。
蔡丽新指出,今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抓准重点、措施有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统筹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等工作,“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要统筹谋划重点项目建设,精细策划招商引资、经济业态、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
要坚持共建共享,动员群众参与进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更好地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要树立错位发展思维,体现江淮风格,彰显淮安特色。
督办期间,蔡丽新走进居民家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大家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难得的机遇,是利民惠民的好政策,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蔡丽新要求,要提升政治站位,以更强使命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精准把握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规划要求,坚决扛起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的责任使命,注重系统谋划,深入挖掘和阐发大运河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将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精心绘制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美好蓝图,让大运河淮安段承载的“老记忆”焕发新时代“新魅力”。
要聚焦一体推进,以更实举措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实现经济、文化、生态一体推进、协调发展。
聚焦打造“绿色高地”,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水陆并行、古今辉映”的滨河生态空间,打造生态保护示范样本。
聚焦打造“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文化传承标志成果。
聚焦打造“生态文旅水城”,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
聚焦打造“枢纽新城”,构建现代航运交通枢纽,推动传统“船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更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要坚持高位推进,以更大合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明确标志性城市外延内涵,统筹推进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拓展淮安高质量发展空间。
对标国家规划、衔接国家战略,找准工作切入点;各县(区)要落实好属地主体责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规划;市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汇聚最大合力。
积极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模式,撬动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陈之常指出一年来,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下一步,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主题,集中力量,更好更快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要全力以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点线面协同推进,充分挖掘文化要素,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城市功能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要认真贯彻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符合各县(区)自身特点的实施规划,彰显淮安运河特色,塑造淮安城市魅力。
要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对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吸引集聚更多优质市场资源,加快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漕运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