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河淮安段的波光粼粼中,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音乐,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一号子不仅是旧时运河沿线船工、纤夫们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更是他们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与船工的劳作密切相关。在逆水行舟、过闸越滩等艰难时刻,船工们为了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便喊起了拉纤号子。号子的节奏、步伐与手上动作协调一致,形成了独特的劳动旋律。根据不同的劳作场景,拉纤号子可分为三种类型:起程号、行驶号和停船号。每种号子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唱词,充分展现了船工们在不同劳动状态下的智慧与力量。
拉纤号子的唱词多为即兴发挥,既看景又思情,极具生活气息。当货船逆流而上,遇上激流险滩,领号人便会高唱“肚子饿呀,嘿呀嘿,想吃饭喽,嘿呀嘿,使劲拉呀,嘿呀嘿……”,以此鼓舞士气,激励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当风平浪静,在平滩行船时,便唱起《下滩号子》,这类号子力度轻、抒情浓。
在拉纤号子的传承中,不同家族船队的唱词、曲调各具特色。以运河为界,自盱眙向西进入安徽段的被称为“南河帮”,其号子质朴阳刚,行船工具以板橹为主;淮安境内向北至徐州段则统称为“淮河帮”,其号子以淮腔为基础,婉转轻柔,多用琵琶橹为撑船工具。尽管工具不同,但在过闸、闯滩的拉纤号子上,两者却展现出极强的劳作共性特征。
邹峰毅,作为第一批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便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于里运河畔,长于里运河畔,常随爷爷在大闸口学唱多种河工号子。1993年,他拜师妻舅文家第三代船老大文传新,深得“淮河帮”运河拉纤调子的精华和即景唱词技巧。他醉心于运河拉纤号子,致力于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一传统音乐。
《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
在邹峰毅的努力下,《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得以系统整理并广泛传播。他主持召开了多次调查整理座谈会,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并整理出了完整的号子曲谱和唱词。同时,他还积极组织演出活动,将这一传统音乐带到更广阔的舞台上。自2017年以来,《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连续参加了多届“中国淮安·清江浦庙会”民间传统文艺展示展演,并在淮安第35届“清江浦五月赛歌会”等活动中精彩亮相。
邹峰毅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江苏省首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文艺骨干”“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同时,《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邹峰毅被评为运河拉纤号子传承人。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推广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邹峰毅计划继续深挖运河拉纤号子相关素材,形成长效保护、传承机制。他将与清江浦区文化馆携手合作,教唱和推广这一传统音乐,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他还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形成百人同唱《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的壮观场面,并在“清江大闸”景区景点进行文旅融合的传统民风民俗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北方的高亢激昂,又有南方的绵柔细腻,独具区域特色魅力。挖掘整理这一传统音乐,不仅是为了记录、保存运河文化,更是为了传承、推介大运河文化标识,再现运河两岸数百年的魂牵梦萦的记忆。未来,随着更多人的了解和参与,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