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关系、河漕关系问题是从事古代运河及漕运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淮安地处黄、淮、运交汇地区,是历史上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驻地,是黄、淮、运治理的核心区,也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交通枢纽区,因此在“运河之都”淮安研究明清时期的黄河、运河问题,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帆樯之影:明清时期的黄河水文与运河漕运》一书,是淮阴师范学院李德楠教授长期致力于运河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李德楠《帆樯之影:明清时期的黄河水文与运河漕运》
该书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分为六章,依次为“下壅上溢:明清黄河下游的水文与汛情”“治河通漕:黄运关系下的借黄、引黄、避黄”“蓄清刷黄济运:黄、运、湖、河关系中的清口”“渡黄入闸:漕粮运输过程中的水程与时限”“阻风守冻:漕船往返过程中的漂流与冻阻”“借为衣食:黄运关系下的运道民生”等,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黄运冲突区”的河漕事务与人地关系。通观全书,其主要特色有如下数端:
一是文献丰富,具有跨学科的思维与研究方法。
全书广泛利用官私文献,包括实录、正史、方志、律令、会典、年谱、文集、笔记、谕旨、奏疏等,此外,作者还广泛搜集了水利文献、漕运、关榷等专门志书,比如崔维雅《河防刍议》、冯道立《淮扬治水论》、麟庆《河工器具图说》《黄运河口古今图说》、齐召南《水道提纲》、朱鈜《河漕备考》等。作者也兼采地方文献和民俗风物资料,如《淮阴区政协文史资料》、张煦侯《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等。丰富的文献使得全书在观点阐释和论证上具有较强的可信性,扩宽了运河漕运研究所用史料范围。此外,本书虽是一本运河研究著作,但却有跨学科研究的思维,如对于明清黄河下游的水候、水汛,以及小冰期背景下黄河下游水患的探讨是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路径,对于黄运关系下的运道与城镇的研究借鉴交通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黄运关系下的河工与民生的分析则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水利社会史的研究理路。
张鹏翮《治河全书》中的黄淮运交会囗
二是立论新颖,拓展了运河漕运史研究的路径。
明清时期,关于运河漕运的记载浩如烟海,为研究漕运制度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以往对漕运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制度层面的静态研究上。作者既有关于漕运时限、航行秩序等静态的考证,又着力于黄运关系、洪水漂流、漕船冻阻等随自然环境变化的动态研究。作者细致爬梳明清漕船漂流冻阻的事例,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漕船漂流冻阻的原因、空间特征,归纳河漕官员提出的严格管理、惩罚、赔补、偿还等种种应对之策,并以1831—1832年发生在运河区域的极端严寒事件为例,分析在明清小冰期中极端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黄运冲突区”的河工治理与漕运活动的实况。
乾隆南巡图中的运河水工
三是线索清晰,考证翔实。
本书的线索一言以蔽之为河流关系与人地关系。前者主要表现为黄运关系,后者可归纳为河漕关系。黄运关系问题始自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会通河的开凿,自此黄河遂与运河相始终。明清时期的黄运关系更为复杂多变。作者指出,为确保漕运畅通和协调黄运关系,明清治河者或借黄行运,或引黄济运,或避黄保运。淮安清口是黄河、淮河、运河最终交汇的地方。为了利用洪泽湖淮河清水通漕,避免黄河浊水灌入运河,清口南北运口不断变化,南运口不断后退南移,以便更接近洪泽湖清水并远离黄水;北运口不断东移,以便减少与黄河交汇的夹角,减少黄水倒灌。国家努力改善黄运关系的目的在于漕运。作者认为,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黄河自然水文特性对运河漕运影响巨大。为防止漕运愆期,朝廷要求漕船按时收兑、过江、过淮、渡黄、入闸、抵通、交仓、回空。漕粮运输方式、漕运期限、通航次序等规定与调整,深受黄河水文灾害的影响,深刻展现了人地关系的互动。作者更进一步论述了黄运关系的调整以及漕运活动的实施,重塑了“黄运冲突区”的环境与社会,给运道民生带来诸多影响。
《山阳县图说》中的明代淮安黄河运河
总之,《帆樯之影:明清时期的黄河水文与运河漕运》是作者近年来运河研究的力作,有力地推进和深化了明清运河史、漕运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也为进一步彰显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底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图文 方志淮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