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再度走进公众
京杭大运河
本周,6月18日,当人们在“6·18”这天纵情“围猎”喜爱的线上商品时,线下,流淌了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也迎来一个“重要时刻”——
为广泛听取各地意见、提高《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水平,6月18日下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淮安召开《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苏中苏北片区征求意见座谈会。
这场会有多重要?苏中苏北片区徐州、南通、淮安、扬州、泰州、宿迁六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职能处室负责同志出席参会,意味着全省13个设区市中近半数派人到场,堪称“半个江苏”的文旅部门花费了半日时间,扑在“运河发展”一项议题之上。
座谈现场
那么,历史上曾在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的运河,今天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运河与江苏,对于彼此又意味着什么?
运河
江苏历史发展的“重要起点”
江苏,国内经济第二大省。
广为人知的是,身居东海之滨的江苏,自古便是“富甲一方”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
古有“贯通南北”、促生沿岸“商品经济”的京杭运河,现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3座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国家级新区、一个名气响当当的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和诸多令人“眼红”的战略叠加“试验田”。尤其改革开放以后,这里还曾萌生出令人羡慕的“苏南模式”。不仅如此,江苏下辖的13座地市尽数跻身全国“百强市”,旗下县级单位,在国内“百强县”中也占据着1/4的席位……
耀眼的“光环”下,目光纷纷聚焦在历史发展的“成果”之上。
但是,查阅历史文献不难发现,有两处跟“江苏”与“运河”有关的细节,可谓江苏的两大“发家之本”,虽然重要,却鲜为人知——
其一: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水道,是位于江苏省南部的胥河。
其二: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邗沟,南起扬州邗江区长江北岸,北与淮河相连,打开了吴越地区与中原互通的“另一通道”,从而使吴越军民得以北上,逐鹿中原。
而邗沟这条人工河,正是京杭大运河在江苏最早的前身,也是纵向连接江苏南北最早的尝试。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两条线索也即说明,历史上,“运河”是打开江苏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起点”。早在京杭运河之前,人工开运,便已成为江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重要支撑”。
纵然,胥河与邗沟的名气不比京杭大运河,但它们却在江苏人骨子里,种下了流淌千年的“运河情结”。
而真正让江苏等地因运河“闻名于世”的,依旧是京杭大运河。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伴随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落成,不仅江苏南北,连同整个中国南北货运贸易的往来,均实现了“提档增速”。而所谓“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则更彰显出流经江苏的大运河南段线路,曾令整个江淮地区都尝到过地缘升级带来的好处。
移步眼下,今天的运河,又对江苏发展带来了什么?
镇江远郊,泰山湾,被称为"苏南运河的屋脊",京沪高铁由此飞驰而过。高铁桥梁的下方,则是历史悠久的运河。在这里,可以直观感受铁路、水运两种运输方式在速度上的对比;但在这里,也能从货轮的汽笛声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一组数据,同样对当今运河给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描绘——
2016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运输总量3.1亿吨。这一通行量,相当于在沿苏北运河的公路网上,每天增加4.2万辆中型载重货车,或增开1000列货运班列。这也使得截至5年前的2016年,江苏全省每年有三分之一的货运量,特别是煤炭和建材的运输,需要通过运河水网得以实现。
也因此,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时至今日,仍未“退役”。
转型
沿运地区面临的客观需要
然而,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也带来了“不争的事实”——
虽然京杭大运河在运输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其综合运输效率及对沿线市区与村落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正经受史无前例的考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铁路、公路愈织愈密的同时,近年来运河对沿线村镇第二产业中传统支柱行业的“统治力”,有所减弱。而其中,不无交通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样一幅背景下,1号君注意到,对大运河功能定位的探讨,在近5年内持续升温。其中,围绕“文化”“产业”和“交通”三大关键词,探讨最多、所做文章也最多——
首先是“文化”。2015年7月,江苏省政府在淮安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统筹谋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旅游发展,并首度明确提出,要以遗产资源为支撑,以沿线城市为节点,“在大运河江苏段全线率先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的工作目标”。
此后两年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都建立了大运河专题展馆,从而增加了大运河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作为大运河申遗工程的牵头城市,扬州更建成了大运河扬州段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从总体上看,江苏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带。”2018年,时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的方标军谈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如是指出。
今年5月18日,“江苏盐税博物馆”在泰州古盐运河畔开馆 图片来源:泰州新闻网
但是,正如所有大江大河,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其功能定位也并不仅在文化——
另外一条有关交通和产业的“时间线”,源于2017年3月。这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主委的胡刚提出,站在中国未来发展大视野的角度看,将建设“京杭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及淮海经济区,自开凿以来就是国家大动脉。建设大运河经济带,让沿线产业及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对形成新的国家发展支撑、完善我国战略空间布局具有积极作用。”胡刚分析。
同年4月20日至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便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将建设‘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开赴江苏、山东调研,并指出,保护和开发利用大运河要着眼于大运河功能的历史演变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突出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2018年5月,当有关运河“经济”与“文化”等话题热议持续近两三年之际,1号君走访淮安等地沿运古村落时发现,改变村落面貌、发展新兴产业,已是大家心中的一项共同意愿。而与此同时,对传统产业加快调优的诉求也不少——
一系列来自地方的“期待”,既包括运河航道等级提升、大宗货物散运方式加速转变和码头转型等,也涉及运河流域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希望进一步理顺沿岸二三产业在发展的内在逻辑,真正找到一条促使二产转型、三产腾飞的路径,使一些历史上因运而起、沿运而生的城镇村落再度兴旺……
而若放之地理版图上看,这些城镇村落中有不少亦分布在苏中苏北,位于江苏深化南北中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地带。
振兴
以文促产续写运河“新章”
如何统筹运河及运河流域的经济、文化、民生与生态等功能,让“千年古河”的经济文化民生发展之歌共同奏响?
无疑,离不开顶层谋划的加强。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2018年6月7日,江苏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江苏省委书记、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娄勤俭主持并讲话。
娄勤俭说,江苏是大运河起源地,深厚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文化遗存最多,而且品位最高,很多工艺工程代表了我国古代最高水平;大运河流经的区域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对国家繁荣稳定贡献巨大,现在大运河沿线仍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创新前沿;我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参与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高,从当初的大运河联合申遗到主动围绕大运河推进规划编制、项目谋划,各方面工作已有了良好开端,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已经先行一步。当前,把握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内涵要求,要做到——
文化遗存保护要走在前列,文化价值弘扬要走在前列,生态保护修复要走在前列,沿线环境建设要走在前列。而在建设过程中,则要注重系统推进,统筹区域共同品牌打造和地方文化特色塑造;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建设规划,打造文化精品;注重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注重舆论引导,深化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京杭大运河无锡
2019年8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江苏省省长吴政隆介绍,江苏大运河沿线常住人口占到全省85%、经济总量占91%,串联起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而在大运河流经的8个省市中,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拥有世界遗产点22处、占到全线40%;遗产河段6处、325公里,占到全线1/3,良好的基础也使江苏最有优势和条件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
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采访中吴政隆还指出,江苏首先突出规划引领,正在制定《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其次,加强立法保护,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用法律为千年运河“护航”;此外,加大资金投入,江苏率先设立了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
京杭大运河扬州
此次采访仅仅4个月后,2019年12月27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法规座谈会上传来消息,江苏将率先为大运河文化带立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将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而就在不久前的5月12日,2020年第四批江苏省政府债券暨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公开发行,规模23.34亿元,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有利于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建设……
综合梳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与已有亮点的过程中,1号君也发现:
江苏在着力挖潜运河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创新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促使文化公共事业提质强基——而这,显然为沿运地区城镇村落“重塑自身”提供了重要机遇,对未来一系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鲜明的奠基意义。
“重振大运河”不仅仅是就文化谈文化。在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拉动旅游经济,进而把第三产业深耕做实的思路外,作为连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之一,近两年运河在提升通航能力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展——
苏北航务处“智能调度系统”全面上线,进一步加快船舶周转速度——相当于在苏北地区又建了一条年通过量千万吨级的“新运河”。与此同时,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也在全面推进,沿岸面貌加快转变……
把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地区,尤其是江苏全境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目的地”,让沿运地区居民、企业、政府分享变化带来的红利,还有不少功课要做、难题待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苏,更多建设性的意见正加速汇集;顶层谋划的力度也不断强化——
文章开头,6月18日江苏省文旅厅的会议便是如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山东、河北、北京、浙江等地31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签名,提交规划“京杭二通道”,沿大运河带建高铁的建议,亦是如此。
原标题: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如何激荡下一个千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