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德胜河航道是江苏省“二纵五横”干线航道网中“一纵”京杭运河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州市境内唯一的入江口门,项目建成后将打通常州内河直达长江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全省正在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常州紧跟“水运江苏”建设步伐,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水运事业发展。常州交通将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抢抓水运发展“黄金期”,打造更加先进的港航基础设施,构建更加健全的水运服务保障体系,为万亿之城再出发注入新动能。
通江成网,“水上高速”运能跃升
“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常州自古以来便漕运兴盛。如今,发达的水系如何“蝶变”畅通的水网?铺开常州市水运通道规划图,高等级航道串线成环,形成清晰的“口字型”网络,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三级航道168公里。
2024年1月,常州市出台《加快推进“水运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江海水运特色发展、内河水运能级提升,打造更高质量的“水运常州”。《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常州市“通江成网”的内河骨干航道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建成更高能级的干线航道网,形成以二级航道为主体的区域衔接更顺畅、产业支撑更有力、江海河联动更高效的高等级航道网。
从安基村启程,乘船到达魏村枢纽需要1个半小时。航道上,只见船来货往,一派繁忙景象。尽管水运时间长,但具有成本低、大批量等优势。据统计,今年1—9月,常州通航船闸累计货物通过量9553.23万吨。
通江“最后一公里”,“水运常州”新起点。以往常州的大船要从长江入海,不得不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或南下,从镇江、无锡的高等级航道绕行。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建成后,常州2000吨及以下大型船舶不用再“出城绕路”了。
平行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德胜河就是大运河常州段与长江之间那条最近的“垂直线段”。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项目办主任饶志刚介绍,工程按二级标准整治,实现2000吨级船舶通航要求,整治航道里程17.7公里。作为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胜河的改造将极大提升苏南通江航道的运输能力,有效提高区域内部水路货运分担比例。
今年6月,苏南运河常州段航道“三改二”工程启动,由圩墩大桥至横林西桥段航道整治工程、天禧桥段航道整治工程和全线疏浚工程三个项目组成。该工程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届时常州内河航运将实现二级航道“零”的突破。
“三改二”即由最高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三级航道,全面提升至可通行2000吨级船舶的二级航道。船舶通过能力相当于将提升至原来的两倍,可以更好发挥内河集装箱运输核心通道的作用,进一步释放江河联运优势,为沿江产业向内陆延伸提供重要的水运支撑和宝贵的岸线资源。
从主干航道整治升级到支线航道重新定级,“为的是让一条船就能畅行四方。”饶志刚说,以往倒运一次货物,由于部分航道等级低,就需要过驳,即将大船上的货物搬卸到小船上,费时费力。“不能再拿‘老尺子’去量新航道。内河航道的调整与升级就是要让城市水运能级重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配,让更多‘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集聚成群,“水上枢纽”扩大辐射
今年上半年,常州港“成绩单”颇具亮点——完成货物吞吐量2200多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8.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2.8%,再创历史新高。
常州地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和对外开放前沿,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布局港口“一张图”?常州充分挖潜水运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内河港总体规划修编,打造“水上枢纽”集群,建成沿江常州港、内河常州东港、溧阳港、金坛港,并规划武进港和新北港,“1+5”港口枢纽体系“呼之欲出”。
长江边,现代化港口不断“上新”。位于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的4座气膜大棚是国内首个超大规模“光伏+气膜”光伏电站项目,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该项目总面积超27万平方米,大棚内部用作煤炭砂石等散料的全封闭堆场,气膜技术有效解决了散货码头治污水、治扬尘的难题。
绿色化、智慧化赋能港口焕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录安洲码头完成生产工艺全流程改造,从船到库、从库到船实现全流程中转,全年装卸量可替代短驳运输43.5万车次;国能常州码头智能化运煤船清舱机发明专利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现“智慧、无人、绿色、零碳”清舱作业;录安洲、宏川石化等码头通过构建动态业务数据库,可提前分析不同生产调度方案的实施效果,从而提供最优调度策略。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姜东说,从常州运输至上海港,与公路运输相比,水运可节约每标准箱5000元的运输成本。
将“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内河港不断扩大服务半径,提升辐射能级。9月20日,常州溧阳港与上港集团长三角多式联运(上海)有限公司签署ICT项目合作协议。ICT项目是沪苏之间物流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港口服务前置,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与上港集团建立合作的内河港就像上海港的“卫星港”,集装箱进入ICT后即视同进入上海港,进出口企业可享受上海港港口的出口集装箱进港、提箱、转运、空箱调拨、门到门运输、集装箱拆装箱以及货物仓储等“同款”服务。
目前,常州东港、金坛港、溧阳港都已开展ICT项目合作。“对于内河港来说就是要为港口周边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常州东港相关负责人王兴江介绍,今年以来,常州东港吸引了周边生产地板、家具、纺织、摩托车、电子产品以及光伏产品的企业通过集装箱“陆转水”运输,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过850万元。今年三季度,常州东港—上海洋山港直达航线已运营122航次。
水运成势,“常州制造”驶向全球
9月,一批总重量超5000吨的风电塔筒在常州港新长江码头顺利装船出海,发往德国,助力当地绿色能源项目建设,这也是常州港首次实现风电设备出海。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应用产业经营部部长王德宝说,由于设备体积巨大、吊装困难,公司在综合考虑港口位置、运输成本等因素后,选择了常州港作为“出海”起运港。
常州港是全省沿江港口中重要的出口设备集散中转基地之一。常州外轮理货公司相关负责人梁谦介绍,通过“智慧理货+全过程服务”的高质量理货模式,吸引了江苏德龙、上海士通、查特深冷、盛成物流等企业通过常州港口岸出口设备。
从大型设备到“新三样”,“水运常州”不断加速推动“常州制造”驶向全球,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由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属于第九类危险货物,此前从常州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只能走公路转上海港、太仓港,或走铁路转宁波港。2023年,录安洲码头建成九类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取得九类危险品经营资质,打通了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出海通道”。今年1—9月,共计5810标箱新能源货物从常州港顺利出口,远销欧洲等地。
从“渠道通”到“机制通”,“水运常州”先行探路。今年7月,常州新能源货物水路出运“一单制”“一箱制”项目落地。该项目是长三角地区口岸创新试点项目,也是全国首例执法互认服务新能源产品创新举措。
项目开展后,常州港与上海外高桥港的驳船船舶适载、货物适运手续办理模式将由“串联”改为“并联”,与法定时限相比,至少压缩96小时;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质量监督模式由开箱查验改为装箱环节指导,实现“全过程不开箱”,可帮助企业降低2000—3000元/自然箱的物流成本。在常州与上海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长三角新能源货物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还将向长三角其他地区港口延伸。
重塑经济版图与物流格局,“水运常州”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4月,世界500强安赛乐米塔尔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落户常州,计划打造世界一流的标杆工厂。在前期选择落地城市时,这家公司提出需要一条千吨以上的重量级水运通道,支撑原材料和货物进出。彼时,德胜河改造升级方案已出炉,这成为常州吸引这家企业的一大筹码。常州市交通运输局规划计划处陶小伢说:“交通便利一直是企业投资项目重点考量的方面。当前形势下,企业更加重视开源节流。‘新能源之都’有了自己的‘大流量’入江航道,对企业的吸引力也增加了。”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齐全的设区市,常州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织密”水运物流网。常州市交通运输局综运处史泽霖表示,常州将通过增加集装箱堆场等方式扩大现有运能,力争打造长三角区域最大的海铁联运物流基地。围绕“港口+集疏运+临港产业区”的全新业态,积极打造以“陆运+水运”“装卸+仓储”“物流+金融”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中心,助力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物流业转型升级。
通江达海,畅运天下。一个水、岸、港、城深度融合发展的“水运常州”正破浪前行。本版供稿:常交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